概念
窒息剂是指侵犯呼吸系统,使肺部发生水肿,或凝结心脏的血液,增高血压而使组织细胞缺氧窒息,严重的可使人致死的化学药剂;它实际上兼有侵肺及败血两种性质。例如氯、溴、光气、双光气、氯甲酸氯甲酯、氯化苦剂、二氯二甲醚等。1
内容窒息剂是被机体吸人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化学药剂。它是第一类被投入战争使用的化学战剂,氯气是被第一次世界大战采用的第一种窒息剂,虽已淘汰,但仍然是许多化学武库的候选毒剂。
窒息剂可以通过多种路径进入人体。当人吸入气体时,气体、蒸气和雾状物都有可能被呼吸道的部位吸收。鼻腔和嘴巴内黏膜以及肺泡这些部位都可能吸收它们。液滴和固体小颗粒可通过皮肤、眼睛和黏膜吸收。隐藏在食物或者饮料中的化学药剂会被胃肠道吸收。伤口或者磨损的地方比完好的皮肤更易吸收。2
尽管窒息剂可以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用,它们能够产生大规模伤亡,但破坏能力却没有核物质或生物机体那么强大。恰恰相反,这种论调并不是故意要忽略化学药剂在无辜民众身上的使用。化学药剂的使用不仅会造成大规模伤害,也会在伤害者中造成痛苦。
化学药剂在20世纪迅猛发展,主要用于战争、种族杀戮和恐怖主义,使用率远远高过核物质和生物机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使用了化学药剂。为了打破沟槽战争的僵局,德国第一个使用了氯气。英国紧接着生产了自己的化学药剂,并开发了新的物质,如光气和芥末(糜烂性毒剂)气。这次战争结束后,人们广泛研究和开发更致命的药剂。这促使人们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了神经性毒剂,它实际上就是高度提纯的杀虫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未使用神经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但战后发现德国存有大量此类药剂。化学药剂持续发展和生产,直至1993年3月,130多个国家一起签署了化学武器公约。事实上,该公约制止了一些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大国生产和存储有毒的化学药剂。美国和俄罗斯正在逐步销毁他们的库存。然而一些国家还没有签署这项公约,并且还在研制化学武器。
20世纪后半叶,开始广泛应用的高度提纯的化学药剂有糜烂性毒剂和神经性毒剂。通常来说,可导致大规模死伤事件的有毒化学药剂有五种: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血液性毒剂、失能性毒剂。
窒息性毒剂会损害肺部,因为一旦引入它,就会对支气管、气管、喉咙和鼻子产生极大刺激。在极端的情况下,肺黏膜膨胀,肺部会积水,这样人就会因缺氧而死亡。氯气和光气是典型的不够稳定的窒息剂。接触光气或氯气会不会立即引起咳嗽、窒息、胸闷和恶心的症状,这主要取决于吸入量。戴防护面具可以预防窒息剂。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将感染者从感染区域转移出来,再依据感染等级判断是否需要就医治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有大量美军死于光气感染。2
类型简单的窒息剂
简单的窒息剂由于造成氧气不足而使人发生窒息,但此种窒息剂并不直接损害呼吸道。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种中毒可见于许多情形如酿酒者、矿水工作者、石灰窑及船仓内的工作者等。
化学性窒息剂中以一氧化碳最常见。在英国历史上的工厂气体中毒事件中约占1/3~1/2。在许多工业中都可有一氧化碳的中毒,尤其是在制造煤气或鼓风炉工作者或暴露于煤气或马达排出的废气中等更易发生。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气体,经肺很快就被吸收,是非常危险的物质。浓度高时可使人立刻失去意识。
氰化物
氰化物用在许多化学工业上,如染料、塑料、蒸汽消毒或金属硬化等。氢氰酸毒性极大,无色、易挥发、有苦杏仁气味,且浓度大时可以不被人察觉到。氧氰酸可能是直接作用到身体的细胞而影响了它的正常氧化作用。呼吸中枢对其尤为敏感,因而很容易发生呼吸麻痹。
在工业上氯化物的中毒很少是因为吞服液体或固体的氯化物,而常是因为吸入了HCN气体。由于HCN的挥发性很大,所以只要其挥发作用不受阻碍时,即使不当心,把该液洒出外面,也不会有很大的危险。但是如果空气中的HCN很浓时,人进入后可立刻发生虚脱。
苯胺**、硝基、氨基及苯衍化物**
苯胺、硝基、氨基及苯衍化物可在血液内形成变性血红蛋白,故可发生脸色苍白及青紫。所以灰蓝色的口唇是为本病之特征,一般都有窒息及神经系的症状如头疼、眩晕、恶心、呕吐等。也可以有兴奋增强、嗜睡、精神错乱、步态不稳、肌震颤,最后惊厥而昏迷。有一点特别应注意的,即上列各物由皮肤及肺脏均能吸收,并且患者可以任何地点发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