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压榨制油的基本原理

压榨过程及其物理化学本质在于油脂在油料中的存在状态,一般认为是存在于细胞原生质中。蒸炒后的料胚,其中的油脂大多数形成凝聚态。此时,大部分凝聚态油脂仍存在于细胞的凝胶束孔道(亦称微胶粒网或“纤维毛细管)之中。随着电子显微扫描等新技术的应用,人们对油脂存在状态的理论做了技术上的研究和直接观察后发现:油料作物细胞中的油脂及其伴随物不是连续相,也非显微均匀态,而是以极小直径的球形脂类体存在。压榨取油的过程,就是借助机械外力的作用使油脂从榨料中挤压出来的过程。它一般属于物理变化,如物料变形、油脂分离,摩擦发热、水分蒸发等。然而,在压榨过程中,由于温度、水分、微生物等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某些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例如蛋白质变性、酶的破坏和抑制等。因此,压榨取油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系列以物理过程为主、同时伴随部分化学变化过程的综合。

压榨时,受榨料胚(简称榨料)的粒子在压力作用下使其内外表面相互挤压,而由于表面挤压作用,致使液体部分和凝胶部分分别产生两个不同过程:(1)油脂从空隙中被挤压出来,(2)物料粒子在高压下经弹性——可塑性变形后形成坚硬的料饼,称作“油饼(粕)”,直至内外表面连接而封闭油路。

榨油工艺流程植物油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为:清理——蒸炒——软化——压榨——出油——沉降——精制七个过程。

清理的目的是去除各种杂物,以避免原料在压榨的过程中产生糊化、焦化、堵塞毛油通道,提高出油率。原料还必须经过除铁器处理,否则这些含铁物质一旦进入榨油机,将会危害到榨机的正常运行。

原料随后进入碎胚机破碎。碎原料有利于出油率的提高,但容易堵塞榨笼,影响出油量和毛油品质。原料经过榨皮机时,喷入少量蒸汽,软化原料,使蛋白质变性、破坏胶体,打开油路通道。磷脂吸水膨胀,减少了油料和油料表面的结合力1。

蒸炒原料是原料压榨工艺的重要过程,直接影响原料的出油量和毛油品质。采用压榨工艺的国内油脂企业,原料的蒸炒温度通常为120-125摄氏度。在挤压力、推力、阻力共同作用下,原料中高温、高压、流动性很强的原料毛油和饼粕分离。原料饼送往包装间,作为产品出售。

在压榨过程中,原料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工艺参数控制不好,原料会出现糊化、焦化现象,使榨笼经常堵塞,减少了输油的通道,榨胚出油量下降,原料粕的饼残升高。同时导致玉米毛油品质下降。

饼粕的饼残压榨工艺具有的诸多优点,如无化学残溶,完全保持油料原有营养与风味,绿色健康等,但仍不能阻止植物油压榨工艺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饼粕的饼残高。采用物理压榨工艺进行生产,依据目前国内榨油机组和压榨工艺的的技术及操作水平,大部分厂家只能将饼残降为15%;相对于浸出工艺3-5%的饼残,采用压榨工艺企业的产品成本更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较低,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榨油中常用经济指标计算公式1.预榨出油率(%)=预榨毛油量/原料重量×100

2.预榨出油效率(%)=预榨出油率/原料含油量×100

3.预榨出饼率(%)=油饼总量/原料重量×100

4.出饼(粕)率(%)=粕总量/原料重量×100(以耗用原料计)

5.预榨浸出后的总出油效率(%)=总出油量/原料含油量×100

6.干饼(粕)残油率(%)=干饼(粕)中残余油量/原料重量×100

指标分析从上述五个常用经济指标的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它们与原料含油率m%密切相关。因此,植物油厂应足够重视原料的收购,严格把好质量关,做好原料的检验,防止不法商贩掺杂使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述经济指标的理论范围,是在预榨工艺标准规定的情况下获得的,因而要求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使各道工序间相互制约,进入良性循环。例如,当发现预榨出油率过低时,这必然是蒸炒工序所造成的,因而应查找影响蒸炒工序效果的各种因素,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2。

常用经济指标的计算方法,还为植物油厂制订其他各项经济指标提供了依据。我们只要将某批油料的含油率代入上述各式,就会得到油料的总出油效率。当某批油料的加工时间跨月而企业又要进行财务分析时,在企业计量器具相对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亦可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各项经济指标,供企业各有关单位参考。同时,它们还可为植物油厂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例如,根据含油率的测定可以推算某批代加工油料的产成品数量,再依据企业的生产指标和相关的加工成本,推算预测是否有利及利润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