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表达能力,教师的心理品质之一。教师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知识和信念向外表现的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1
简单解说教师表达能力 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工具和必备条件。教师的表达能力主要是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通俗简洁使学生易懂;留下闯隙,便于学生思考;与书面语言基本一致,便于学生笔记;生动形象,以引起学生兴趣;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语言最忌拖法带水,学生不得要领;放连珠炮,学生无法思考;过于高亢,学生精神紧张,头脑发胀;过于低沉,学生精神分散,昏昏欲睡。语言表达能力这个基本功是必须通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2
口语表达能力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口头语言讲解道理和连贯地有条理地传达教材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传播人类经验和启智益能育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教师的口头语言是媒介——教师要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道理,谈心疏导,排疑解惑;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理解、接受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离开教师的口头语言,固然无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也会影响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教师口头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比利时学者德朗舍尔说:“在我们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行为表示了他所做的全部事情和他要学生做的全部事情。”(,见《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3期)苏霍姆林斯基则明确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基本要求准确简明和富有示范性在人际交往中,说话的第一要著,就是简明准确。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述,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而辞不达意或模棱两可的含混语言,只会干扰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思想混乱,破坏教学气氛,影响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足够的信息量,教师说话还要简洁明快、干脆利落,而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信马由缰,没完没了。此外,由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的训导和陶冶的任务,教师平日和学生交往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性和示范性,用值得学习仿效的准确简洁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通俗生动和富有幽默感由于教材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严整的知识体系,不少句段内蕴繁富,教师读过或学生看过未必能理解、记住。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某些概括性强的语言表述得明确、具体、通俗些,让学生一听就懂;尽量用直观性强的语言,把内容描绘得生动些,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勾画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使学生形成一个个印象清晰的概念。同时,语言要幽默。一方面,幽默能增加讲授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容易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听者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其逻辑(抽象)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幽默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内含哲理的幽默语言)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富有条理性和层次感思维或思想具有连贯性。表达思想的语言自然要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所以,各科教师的口头语言都应合乎语言规范,前后语意流畅贯通、明晰显豁。而语无伦次,条理不清,是教师语言的大忌。同时,学科不同,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教师的语言表达也应有所不同,要体现出教师语言的层次感。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