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搜索模型1和相似性理论模型以及特征整合理论模型都属于视觉搜索的理论模型。引导搜索模型假设联合特征搜索是系列的而不是随机的,每一时刻注意的探照灯都在运动,指向与平行加工结果指向的可能目标位置,连续的平行加工结果信息更新使随后的系列加工最终找到目标区域。
定义由Cave和Wolfe1作为特征整合理论模型的修订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视觉搜索也包括两个阶段:平行加工阶段和系列加工阶段。由于激活值来自于平行加工阶段,即第二阶段系列加工的顺序取决于第一阶段平行加工的结果,系列加工是在平行加工结果的引导下展开的,因此将该理论称为“引导搜索理论”。
阶段1. 平行加工阶段1:此阶段对输入的学习特征差异进行觉察,将刺激的每一特征与目标特征的关系进行量化比较,并与自上而下的信息相互作用,在每个特征维度都产生一个激活图。
2. 系列加工阶段1:挑选激活图中最大激活值的位置开始,以此引导后继的视觉搜索,如果运用具有最大激活值得特征进行搜索没有找到目标,则运用仅次于特征最大激活值的次大激活值位置来引导后继的视觉搜索,直到发现目标。
性质引导搜索模型1的要点是认定系列加工阶段运用了平行加工阶段的信息,从而把外来刺激分为干扰和可能目标两个部分。如果平行加工阶段的结果能对后一阶段系列加工进行较好的引导,注意就会立刻被引向目标,这时表现出特征联合搜索与刺激数量无关的整体平行加工特征。反之,若前期平行加工的结果不能对系列加工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将噪声赋予较高的激活值,就会导致目标信号搜索的绩效下降,视觉搜索范围内的噪声源越多,噪声强度越大,越容易导致激活图中激活值的误赋,视觉搜索也就越表现为系列搜索的特征。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