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模参照分数是指施测常模样本后,将受测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它实际上是一个有意义的测验量表,它与原始分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从原始分数转换为导出分数时,既要根据原始分数的分布特点,又要按照现代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才能转换出等单位、带参照点的有意义的导出分数。1
常模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它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按照样本的大小和来源,通常有全国参照常模、区域参照常模和特殊参照常模;根据具体应用标准和分数特征,则有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等。
常模参照分数常模参照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之后,将受测者的原始分数按照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如,有人做了埃森克人格问卷,按照心理测验的记分方法得到四个分数:E=20,P=8,N=12,L=7,这些就是原始分数。原始分数时通过将受测者的反应与标准答案相比较而直接获得的测验分数。
原始分数本身是没有多大意义,如上面提到的E=20,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E表示该问卷中的内、外向分量表,但是20究竟说明什么?它表示是内向还是外向?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转换成为导出分数。
导出的参照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它实际上是一个有意义的测验量表,它与原始分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从原始分数转换为导出分数时,既要根据原始分数分布特点,又要按照现代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才能转换出等单位、带参照点的有意义的导出分数。
常模团体常模团体的性质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任何一个测验都有许多可能的常模团体。由于个人的相对等级随着用作比较的常模团体的不同变化而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制定常模时,首先要确定常模团体,在对常模参考分数作解释时,也必须考虑常模团体的组成。
常模团体的条件首先,在制定长模时,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即是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其次,团体常模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然后,是样本的大小要适当,总体数目小,只有几十个人,则需要100%的样本;如果总体数目大,相应的样本也大,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人,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3000人为宜。最后,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抽取的标准化样组,它只能反映当时、当地的情况。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地点的变更,标准化的样组就失去了标准化的意义。这样参照的常模就不适合现时、现地的状况,必须定期修订。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