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坡顶(slope top of subgrade)是指路基边坡的最高点。挖方路基为边坡与原地面相接处,填方路基为边坡与路肩或人行道外缘相接处。

简介路基坡顶(slope top of subgrade)是指路基边坡的最高点。挖方路基为边坡与原地面相接处,填方路基为边坡与路肩或人行道外缘相接处1。

路基加固为保证路基本体在自重及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稳定而构筑的加固工程设施。常用的有石砌护肩、护墙、护脚、沿河驳岸、浸水墙及各类支挡结构物。对湿软地区,填筑路基前尚需用各种技术措施先对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换填土碾压夯实,砂桩、砂井等排水固结,振动挤密或固结,石灰桩、土工布、电化学等),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1。

路基排水施工要点1)对于公路路基开挖路堑应在路肩两侧设置梯形或矩形边沟,并且通过涵洞,急流槽或路堑过渡到路堤后自然排出路基范围外。

2)在半填半挖山腰线或路堑顶边缘以外,必需设置截水沟,对于平原上一侧地势较陡容易引起洪水聚集的路段上方也该设置截水沟。

3)路基以外的水必须经导流设施引入河道或桥涵内排至路基以外。

路基排水工程施工要点一、边沟

1.边沟设置

挖方地段应设置边沟,以保证路面不会积水,填土高度比较小的地方,根据当地降水情况酌情设置边沟,以利于将雨水及路面水排出路基以外。路堤较低的坡脚处应设置边沟。边沟必须分段设置出水口,出水口要保证将水引出路基以外,根据当地气象水文情况,出水口设置必须保证水能及时排出路基以外。对于路线经过村庄或集镇时,一般必须要在公路两侧设置边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还要设计边沟盖板。

2.施工要点

边沟沟底纵坡要以不积水为原则,纵坡大于4%土质边沟地段应该在沟底采取措施进行加固;采用于浆砌片石对边沟进行铺砌,片石应符合规范要求,砌缝砂浆应饱满,沟身不漏水;若沟底采用抹面时,抹面应平整压光。曲线外侧边沟应适当加深,其增加值等于超高值。平曲线处边沟施工时,沟底纵坡应与曲线前后沟底纵坡平顺衔接,不允许曲线内侧有积水或外溢现象发生。

二、排水沟

1.排水沟设置

排水沟的线形要求平顺,尽可能采用直线形,转弯处宜做成弧线,其半径不宜小于10m,排水沟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在排水沟设置中要保证将水排出路基安全。排水沟沿路线布设时,应离路基尽可能远一些,距路基坡脚不宜小于3~4m。当水流的流速大于容许冲刷流速时,沟底、沟壁,应采取表面加固措施。

2. 施工要点

排水沟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沟底平顺,不能积水。排水沟出口接河道或弃土坑,保证从路面排除的水不在威胁路基的安全。

三、截水沟

1.截水沟设置

路基上方有弃土堆时,截水沟应离开弃土堆脚2~6m,弃土堆坡脚离开路基挖方坡顶不应小于5m,弃土堆顶部应设1.5%-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山坡上路堤的截水沟离开路堤坡脚至少2.0-5.0m,并将挖出的截水沟的土填在路堤与截水沟之间,修筑向沟倾斜坡度为1.5%-2%的护坡道,使路堤内侧地面水流人截水沟排出。在无弃土堆的情况下,截水沟的边缘离开挖方路基坡顶的距离根据土质情况而定,原则以不影响边坡稳定。对于一般土质应距路基坡顶不小于5m,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不应小于10m,同时应进行加固,以防治渗漏。截水沟中挖出的土,应该堆在路堑与截水沟之间,并整修成T形,并进行夯实,顶面应做成1.5%-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

2.施工要点

截水沟长度超过一定的距离时应选择适当的地点设出水口,将水引至自然沟中或桥涵进水口,截水沟必须有固定的出水口,必要时须设置排水沟、跌水或急流槽。截水沟的出水口必须与其他排水设施平顺衔接。为防止水流下渗和冲刷,截水沟应进行严密的防渗和加固,地质不良地段和土质松软、透水性较大或裂隙较多的岩石路段,对沟底纵坡较大的土质截水沟及截水沟的出水口,均应采用加固措施防止渗漏和冲刷及沟壁。

四、跌水与急流槽

1.跌水与急流槽必须采用用浆砌结构或混凝土结构,跌水的台阶高度可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决定,多级台阶的各级高度可以不同,其高度与长度应之比与原地面坡度相适应。

2.急流槽的纵坡不宜超过l:1.5,同时应与天然地面坡度相配合。当急流槽较长时,槽底可用几个纵坡,一般是上段较陡,向下逐渐放缓。

3.当急流槽很长时,就分段砌筑,每段不宜超过10m,接头用防水材料填塞,密实无空隙。

4.急流槽的砌筑应使自然水流与涵洞进、出口之间形成一个过渡段,基础应嵌入地面以下,基底要求砌筑光滑平台并设置端护墙。路堤边坡急流槽的修筑,应能为水流入排水沟提供一个顺畅通道,路缘石开口及流水进入路堤边坡急流槽的过渡段应连接圆顺。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