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 huáng 〔~虫〕昆虫,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种类很多,躯体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适于弹跳,常常成群飞翔,是农业害虫,亦称“蚂(mà)蚱”;简称“蝗”,如“~灾”,“灭~”。
生物介绍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体躯一般细长,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包有1层坚韧外骨骼。体色有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强大,适于跳跃。雌虫较大,身体末端具有短而弯曲的产卵器,以此凿土产卵。卵成块。不完全变态,若虫一般称为“蝻”。刚孵化出的若虫无翅,仅能跳跃,故俗称“跳蝻”,需经5次蜕皮逐渐发育成具有2对翅的成虫。若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食性相同,食量很大,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1万余种,我国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和棉蝗等,都是重要的农林害虫1。
蝗虫隶属于直翅目蝗亚目蝗总科。根据印象初和夏凯龄建立的中国蝗虫分类系统,任春光 (2009)2总结白洋淀湿地有蝗虫31种, 隶属于6科22属, 依据蝗虫种群、密度及分布范围, 确定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manilensis)、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infernalis)、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coerulipes)、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长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i) 、中华剑角蝗(Acridacinerea)、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等9种为优势种。作为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一个类群, 蝗虫不仅是白洋淀湿地栖息的众多鸟类的主要食物之一,还对维护白洋淀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白洋淀湿地的蝗虫进行系统地研究, 摸清物种多样性家底可以为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昆虫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为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3。
蝗虫(huángchóng)[grasshopper;locust] 昆虫,种类很多,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有的地区叫“蚂蚱”。
生物种类直翅目蝗科(Acrididae)8,000多种(1,500属)昆虫的统称。特征为触角短而粗,产卵器分4瓣,跗节分3节。草食性,包括一些已知为害最烈的农业害虫。为害剧烈(或迁徙)的种类称为飞蝗(locust)。
蝗虫的体型大小不等,小者成体仅长5公釐(0.2吋),大者成体长达11公分(4.3吋)。体形可细长,可短粗。许多种为绿色或稻草色,因此能与环境混为一体。後肢的股节极为粗大,故适于跳跃。一些种具翅,而另一些种无翅。在有翅的种类,雄体能将两片前翅摩擦而发声,或将後肢以翅缘画过而发声。多数种的腹基部有一对鼓室(听觉器官)。
雌性蝗虫可产卵约100枚于土壤中。经过一段休眠期後卵孵出外观与成虫相似而体型微小的若虫,若虫脱皮数次而发育为成虫。在温暖地区每年可为一化至多化性。
蝗科含3个亚科。黑角蝗亚科(Cyrtacanthacridinae)包括几个为害最烈的蝗种。在北美,东苯蝗(Romalea microptera,即小翅苯蝗)体长5∼7公分;翅大,红色,边缘黑色;西苯蝗(Brachystola magna,即大苯蝗或魔蝗)体型大,故又称水牛蝗(buffalo grasshopper);但翅却小得多,粉红色。瘦蝗(Leptysma marginicollis)见於美国南部,翅透明。Melanoplus属是蝗虫类中最大的属,包括许多在北美最常见为害最烈的蝗虫。如落矶山蝗(M. spretus)、迁徙蝗(M. sanguinipes)、双带蝗(M. bivittatus)及赤腿蝗(M. femurrubrum)。
蝗亚科(Acridinae)的种类俗称斜面蝗(slant-faced grasshopper)特征为额倾斜,後翅透明。常成小群栖於沼泽及潮湿的草甸周围,对植被为害不大。
飞蝗亚科(Oedipodinae)的种类俗称带翅蝗(band-winged grasshopper),飞行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後翅具明显的鲜豔色彩,不飞行时後翅为前翅所覆盖,前翅的颜色与周围环境融合为一体。卡罗来纳蝗(Dissosteira carolina)是常见的种之一,後翅黑色,边缘色浅。透翅土蝗(Camnula pellucida)是北美一种重要的作物害虫。
蝗莺(huángyīng)[grasshopper warbler] 组成蝗莺属(Locustella)的若干东半球莺之任一种,叫声悦耳。
蝗灾(huángzāi)[plague of locusts;locust pest] 成群的蝗虫吃掉大量农作物的茎和叶而造成的灾害。
研究价值蝗虫(Locust)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它们危害的特点在于周期性的种群大爆发,并能长距离迁飞。多年研究表明,蝗虫从散居个体转变成喜欢群体生活的个体,是飞蝗形成大规模群体、长距离迁飞和成灾的生物学基础。
近些年来,有关蝗虫型变机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研究组从2004年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飞蝗型变中行为调控的分子机理,勾勒出调控蝗虫型变的分子调控网络。
理解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间转变的机制,有助于蝗灾可持续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开发4。
食疗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餐桌上已由鸡鸭鱼肉等传统型转为绿色野味型,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在香港等地具有“飞虾”的美称,是各国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国还举行“昆虫宴”招待贵宾,其中就有蝗虫。随之而来的有些国家和地区都相应的兴起昆虫食品。用昆虫做菜,或制成罐头、饼干、雪糕等食品,十分畅销。
蝗科昆虫中华稻蝗、飞蝗等的虫体。又称为蚱蜢。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区。获得后去翅、足,洗净,用沸水烫死后食用,含有高蛋白,是最理想的食品。
[性能]味甘、辛,性温。能健脾消食,息风止痉,止咳平喘,通络。
[参考]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钙、磷、铁、铜、锰、维生素A、B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虚少食或营养不良;急慢惊风,抽搐痉挛;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喘咳气急。
[用法]煎汤,炒食,或研末。
[附方]
1、茴香炒飞蝗:蝗虫30g,小茴香6g。一同放入食油中翻炒,待熟时加食盐少许炒匀。
本方用蝗虫健脾消食,小茴香理气健胃。用于脾虚气滞,脘腹满闷胀痛,饮食减少等。
2、蚱蜢散:蝗虫焙燥,研末。每次服3g,一日3次。
《救生苦海》用酒送服该品,治疗破伤风;《本草纲目拾遗》用砂糖和服,治小儿惊风。皆取该品止痉挛,息内风。但均属治标(缓解症状)之法,宜与治本对因的药物配用。
3、蚱蜢钩藤汤:蝗虫10只,钩藤15g、薄荷叶10g。加水煎服。
源于《百草镜》。本方取蝗虫、钩藤息风止痉,薄荷叶疏散风热。用于惊风发热,抽搐痉挛。
4、蚱蜢汤:蝗虫30只,加水煎汤,分3次服。
源于《本草纲目拾遗》。本方专取蝗虫止咳降逆,平喘。用于百日咳,咳嗽气急,连连不已。亦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等。
5、烤蚂蚱:少数名族地区可以把蚂蚱进行烧烤使用,香脆,营养价值丰富。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谢皓 - 教授 - 北京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