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凹式绿地是指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与“花坛”相反,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一般来说低势绿地对下凹深度有一定要求,而且其土质多未经改良。与植被浅沟的“线状”相比其主要是“面”能够承接更多的雨水,而且其内部植物多以本土草本为主。

介绍下凹式绿地是在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下凹式绿地透水性能良好,建设成本与常规绿地相近,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

如果草地高于地面,许多雨水在来不及渗透的情况下,会溢出到硬化的路面,形成地面径流后流入下水道白白排走。下凹式绿地可以临时蓄积雨水,遇到暴雨的时候,即使一时来不及渗透,也可以积蓄近10厘米雨水,然后慢慢渗入地下1。

优点下凹式绿地具有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和滞洪以及削减径流污染物的作用。

缺点在位置高、卫生差、垃圾多、土质渗入差和植被娇贵的地区,不适合建设下凹式绿地2。

现状绿地最常见的城市绿地有两种,一种是设在平地面上,与马路的划分全凭四周10厘米左右的马路牙子;另一种是有坡度的,或依路段走势而建,或是特意垫高形成的。

意义多建这种蓄存雨水的下凹式绿地,可以把地表铺装成类似农田的状态,减缓水流速度,延长蓄存时间,下雨时就能形成一个天然的“蓄水池”。这样一来,绿地在帮下游排水减压的同时,也使城市的自然生态循环重新“复活”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