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端总线(BSB,Back Side Bus)是指带有L2和L3缓存(Cache)的计算机中,负责中央处理器和外部缓存(经常为第二级缓存)之间的数据传递的数据通道。
简介后端总线传输速率总是高于前端总线。用于处理缓存数据的后端总线实际上是以CPU时钟速度运行。在在90年代中期,后端总线曾是保持数据移动的重要路径。Intel公司的Pentium II和Pentium Pro都使用所谓的芯片外缓存,与保存在传统内存中的数据相比,这类缓存将经常使用的数据靠近(在访问数据所需的距离和时间上)主处理单元保存。连线将CPU连接到第二级(L2)缓存资源并以CPU时钟速度在CPU与L2缓存之间交换数据。AMD公司此后也开始采用同样的战略。1
L3微内核L3微内核(英语:L3 microkernel),一种微内核架构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可以运行在Intelx86架构的电脑上。开发者是约亨·李德克以及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MU)SET实验室(SET institute)的同事。它的下一代,为L4微内核。
微内核架构长期以来被认为效能不佳,约亨·李德克想要证明更薄的IPC层、对性能更关注和与硬件特性相关(和与平台无关相对)的设计,会更加贴近现实世界中的的性能改进。相对于Mach的复杂的IPC系统,他的L3仅简单的传递消息,而没有任何额外的开销。安全和权限被视为同其它用户空间所必需的服务器一样。L3也使用了各种硬件的特性来传递消息,让每个调用都最大化的利用硬件特性,像寄存器。相对而言,Mach则使用的是one-size-fits-all的通用机制,以牺牲性能为代价而获取可移植性。这些改变大量减少IPC中额外的开销。在同样的系统中,Mach需要114毫秒来发送即使是最短的消息,而L3可以用少于10毫秒的时间来发送同样的消息。一次系统调用的时间比Unix所花费的一半还少,而Mach执行同样的系统调用需要5倍于Unix的时间。通过在TÜV SÜD中使用多年,L3被证明是一个安全的操作系统内核。
在L3之后,Liedtke开始意识到其它的一些Mach的概念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此进行改进,最终形成L4微内核。1
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英语:CentralProcessingUnit,缩写:CPU),是计算机的主要设备之一,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计算机的可编程性主要是指对中央处理器的编程。中央处理器、内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是现代电脑的三大核心部件。1970年代以前,中央处理器由多个独立单元构成,后来发展出由集成电路制造的中央处理器,这些高度收缩的组件就是所谓的微处理器,其中分出的中央处理器最为复杂的电路可以做成单一微小功能强大的单元。
中央处理器广义上指一系列可以执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的逻辑机器。这个空泛的定义很容易地将在“CPU”这个名称被普遍使用之前的早期计算机也包括在内。无论如何,至少从1960年代早期开始(Weik 1961),这个名称及其缩写已开始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尽管与早期相比,“中央处理器”在物理形态、设计制造和具体任务的执行上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没有改变。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嘉骞 - 博士 - 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