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积扇可分成上、中、下3个部分,即扇根(扇顶)、扇中和扇缘(端)。扇根(顶)是指扇体最上部靠近山口的部分,是以片状漫流垂向加积为主的沉积区。扇中是扇体中段,是辫状分支水流活动的地区。扇缘是指潜水溢出点(即交叉点)以下以细粒沉积为主的沉积区。198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勘探开发研究院提出冲积扇亚相的细分系统。实践证明,该划分系统较成功地解决了油田开发中的一些问题,较客观地反映了冲积扇内部的非均质性。
简介冲积扇可分成上、中、下3个部分,即扇根(扇顶)、扇中和扇缘(端)。扇根(顶)是指扇体最上部靠近山口的部分,是以片状漫流垂向加积为主的沉积区。扇中是扇体中段,是辫状分支水流活动的地区。扇缘是指潜水溢出点(即交叉点)以下以细粒沉积为主的沉积区。198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勘探开发研究院提出冲积扇亚相的细分系统。实践证明,该划分系统较成功地解决了油田开发中的一些问题,较客观地反映了冲积扇内部的非均质性。
扇根(顶)亚相可以划分为4个微相,分别是位于扇根中间的主槽、位于扇根一侧或两侧的侧缘槽、位于扇根最高部位的漫洪带以及位于三者之间的过渡地带——槽滩。1
主槽主槽位于扇根中间,顶端正对山口,呈喇叭形向下倾方向展宽,展宽程度取决于山麓斜坡地形的复杂程度。横断面呈底部微凸起的宽浅槽形。槽内布满宽仅数米、深度不足1m的细密流沟,流沟呈披麻状散布整个主槽,流沟之间为沟间滩。流沟和沟间滩可认为是扇根部位最小的地貌或微相单元.
漫洪阶段的片状漫流视其流量大小可淹覆主槽的全部或部分。洪峰过后,洪水转变为槽洪,限于流沟中流动,故沟间滩接受的是悬移质最多的漫洪沉积物,多属泥质砾石。流沟是槽洪活动的主要场所,水流既淘洗改造漫洪阶段沉积物,又堆积含泥量低的粗碎屑,因此流沟沉积物的渗透性高于沟间滩沉积物,支撑砾岩即形成于流沟中。流沟和沟间滩反复迁移更替,使之两种渗透性差别很大的沉积物在主槽剖面上反复交替。1
侧缘槽位于扇根一侧或两侧,其上游端在山口附近与主槽分权,形态狭长,下游端消失于扇间地带。它位于外侧的山麓风化基岩和内侧的主槽之间,以狭窄的槽滩或漫洪带或扇间沉积物作为过渡。在年轻的扇体上,侧缘槽常不发育。
沉积物与主槽沉积无明显差别,常混有少量坡积、坠积物,洪积层理发育。沉积厚度比主槽薄,砾岩含量在90%以上。含泥量和主槽沉积中上部相近或较低,以底部最低。支撑砾岩见于中下部。1
漫洪带漫洪带是扇根亚相中的最高部位,仅在特大洪水暴发时才接受沉积。其成因有三:主槽某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加积堆高,两侧或一侧被冲蚀;源区抬升,山区河流下切,从而使主槽的切割加深,主槽两侧形成阶地。这两种成因的漫洪带都以主槽的巨厚碎屑沉积物为基座;突出于扇表的基岩残丘。以上3种情况以第二种最普遍。
漫洪带沉积在扇根沉积物中占的比例很小,单层厚度仅数十厘米至数米。它与泥石流沉积的区别在于漫洪带沉积物在扇根剖面上出现次数少,少见100mm以上的卵石,有成层性,见不规则层理,下伏砾岩顶面的砾石表面常见铁质薄膜和裂解现象。沉积物多为棕黄或黄褐色含砂砾泥岩和泥质砂砾岩。砂砾分布不均,分选差,但无大漂砾。砾石表面有时可见沙漠漆,圆度差,往往风化裂解成板片状或成为砂级颗粒。电性特征近于D型,但电阻率略高且显示为薄层。1
槽滩槽滩是扇根的沟槽(主槽或侧缘槽)与相对高部位(漫洪带、基岩残丘、扇侧山坡)间的过渡地带,呈狭长条带镶嵌于上述各微相之间。当主槽内地形起伏较大时,也可出现槽滩。
棺滩沉积以巨粗砂岩和砾岩为主夹薄层不纯泥岩,砂砾岩含量在70%-90%之间,含泥量较主槽和侧缘抬高,分选也差,洪积层理发育,支撑砾岩少见。电阻率中高值,自然电位中幅负偏,曲线锯齿明显,旋回性不明显。渗透性从沟槽一侧向地形高的一侧逐渐变差。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