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分布于环球各大洲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仅1科2种。体长圆形,似蚯蚓或蛇,皮肤裸露,上有多数环状皱纹和粘液,无四肢及肢带。通常在湿地营洞穴生活,眼退化隐于皮下,耳无鼓膜。嗅觉器官发达。体内具有肋骨,但无胸骨。雄性身体末端具有由泄殖腔壁突出而成的交接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卵多产在地洞中。幼体在孵出前经历一个长有3对外鳃的阶段,外鳃仅具有吸收营养的作用。当幼体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幼体具有1对外鳃裂和尾鳍,游至水面用肺呼吸(右肺发达)。最后,鳃裂封闭,尾鳍消失,移至陆地变成营地下穴居的成体。主要捕食昆虫、蠕虫、蚯蚓等。

形态特征

刚毛:每节8根。

雄孔:一个或一对位于17—18节。

受精囊孔:一个或一对,位于第10节或10节之后o

前列腺:称“真前列腺”的器官既非管状亦非叶状,紧接输精管,为肌肉化的圆柱形或指状物,突出到体腔内。

肾脏:大肾管。

受精囊:与其他雌性器官(卵巢,输卵管,漏斗及卵囊)紧密相连,经常是直接连系或以体腔管或囊相连。

生长环境

除南美的盲游蚓科为水栖外,其余都是穴居,栖息在各种淡水域附近的潮湿穴洞内。夜出觅食蚯蚓、白蚁等。一般在大雨后容易见到。卵生或卵胎生。双带鱼螈在洞穴中产卵20~50余枚,以湿润的躯体盘绕这堆卵,直待卵孵出。在孵出时,3对细长羽状外鳃已萎缩,鳃裂没有封闭。幼体的极后段还有鳍褶,有侧线器官。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以后,鳃裂封闭,鳍褶消失,触突从小窝内可明显伸出,则示完成变态。卵胎生的以胚期的齿刮取母体输卵管壁分泌的乳汁状物作为营养物质。1

分布范围

广布于环球热带和亚热带湿热地区,尤以南美的种类最多,而安的列斯群岛无。非洲东西两侧均有分布,并在塞舌尔群岛有6~7种,而马达加斯加岛无。在亚太地区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及西侧新几内亚岛(又称伊里安岛)。大洋洲及欧洲无分布。中国现有2种,即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南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良生 - 高级兽医师 -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