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态(Seventh state)是物理电学中的名词。指在宇宙的某些空间可能存在一种完全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反物质,即物质的第七态。
物质第七态—— 反物质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大卫·安德森通过宇宙射线的实验,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e。
1955年和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里和张伯伦等人相继发现了质子和中子的反粒子——反质子和反中子。后来,现代物理学又发现了反氘核和反氚核1。
现代科学研究现代科学进一步发现,在微观物质世界里,所有的粒子都有与之对应的反粒子存在,并在某种条件下发生粒子的转化。这表明物质世界中存在着一种很基本的对称性,这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1978年欧洲物理学家利用现代科学设备分离出了反质子,并将它储存了一段较长的时间。1979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巨型气球在35公里的高空测获了28个反质子。这表明反粒子在宏观物质世界和宇观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人们据此推测,在宇宙的某些空间可能存在一种完全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反物质,即物质的第七态。
评论将反物质列为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不恰当的。物质第7态应为辐射态。而就天文学观测的结果显示暗物质和暗能量很可能是物质存在的另外两种未知状态2。
各种态的特点物质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每个分子是由若干个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又是由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它周围的若干个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若干个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和电子带的负电的电量一样多。中子不带电。质子华人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多,都约是电子质量的1840倍。电子、质子和中子,都是人们认识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因此又叫做“基本粒子”。已发现的基本粒子不止这三种,还有u子、介子、超子等等。已发现的基本粒子已有三百余种,有的质量很小,有的质量相对地很大,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有的不带电。从分子到基本粒子,由于他们非常微小,都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所以统称微观粒子。常看到的以某种状态出现的物质,都是这些粒子以很大数目聚集而成的宏观物体。不同的状态,实际上不过是这些微观粒子的不同的聚集形式而已。像固态、液态、气态就是以分子或原子为基本单元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