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行为主义的理念产生了怀疑,加西亚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怀疑。加西亚效应,也称加萨效应、味觉厌恶,为心理学的古典条件作用的一种典型现象,该经典反射行为通过味觉(应激源)和潜在结果一次匹配即可形成。
简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行为主义的理念产生了怀疑,加西亚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怀疑。加西亚效应,也称加萨效应、味觉厌恶,为心理学的古典条件作用的一种典型现象,该经典反射行为通过味觉(应激源)和潜在结果一次匹配即可形成。
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行为主义的理念产生了怀疑,加西亚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怀疑。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加西亚喂给老鼠食物,几个小时之后通过一定剂量的辐射让老鼠恶心。尽管老鼠在进食几个小时之后才发生呕吐反应,但一般来说,老鼠只需要一次试验就学会了不再去吃刚才喂给它们的那种食物。它们似乎“意识”到是这种食物导致它们恶心。然而,当加西亚用蜂鸣器或闪光灯来和呕吐反应配对时,他却未能让老鼠学会避开这些伴随刺激。换句话说,老鼠似乎预先编制好了能学会某些事情(比如避开与呕吐有关的食物),而学会另一些事情却异常困难。
其最初的研究为约翰·加西亚(John Garcia)和罗伯特·库林(Robert Koelling)通过老鼠试验,和巴甫洛夫的狗试验不同,加西亚证明老鼠存在一种先天的特定刺激和特定结果相联结的偏好,其行为反射还依赖于遗传预设的有机体对待环境刺激的方式。加西亚还通过在饱受狼群袭击的牧场四周放置引发狼生疾病的毒羊肉汉堡,这些狼群在吞食了汉堡后反映出强烈的呕吐等疾病反应,此后这些狼对羊肉产生厌恶,并远离羊群和牧场。
原理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成对出现一次就可以形成味觉厌恶。味觉厌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驱使有机体避免接触潜在的有害食物。进化心理学家指出,这种味觉厌恶的快速习得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1。
实例在人类行为中,也存在味觉厌恶现象。比如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会对食物产生恶心,因为其化疗往往在进食后进行,由此使癌症患者感到是食物导致其化疗痛苦。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汤寿旎 - 副教授 - 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