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导致病蚕腐败,蚕农在养蚕的过程中, 如果发生蚕病疫情, 则会致使蚕产茧的质量及数量受到影响, 因此要重视蚕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在对蚕病进行综合防治时,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对蚕桑产业的影响影响蚕茧的产量影响蚕茧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蚕头的数量, 因此, 为了让蚕茧实现丰产, 要保证拥有足够多健康的蚕头数量。如果发生蚕病, 则会影响健康蚕头的数量, 从而造成蚕茧的产量降低[1]。

影响蚕茧的质量在蚕农养蚕及饲养过程中, 如果发生了蚕病, 则会影响蚕茧的质量, 出现较多次下茧, 如死笼茧、薄皮茧等, 这样会影响蚕茧的商品性, 同时影响蚕茧的经济价值。

影响蚕农的经济效益养殖业作为高风险弱质产业的典型, 往往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如果在养蚕过程中发生蚕病, 则会影响蚕农的经济效益, 如果蚕病特别严重, 还有可能导致蚕农颗粒无收。

污染养蚕环境如果发生蚕病之后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那么就会污染养蚕的环境, 进而导致下一季蚕儿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不利于饲养。

发生原因不规范的消毒防病一方面, 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养蚕同样也是如此, 蚕茧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动而不断发生波动, 其经济效益的不稳定性导致蚕农并不是十分重视蚕病防治工作。许多蚕农在养蚕时, 往往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到消毒防病工作中, 甚至有的蚕农不愿意进行消毒防病, 对蚕病的发生不管不顾。另一方面, 有些地方的蚕药市场相对其他地方来说比较混乱, 部分无良蚕药经营者往往会引诱蚕农买一些无效或劣质的蚕药, 这就导致蚕病的防治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

病原对养蚕环境的污染在养蚕过程中, 非常严重的危害是有传染性的蚕病。在长期养蚕过程中, 养蚕环境受到很多病原物的污染, 且病原物也在反复地传染, 这就导致蚕病的发生。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蚕沙及病茧, 则会导致病原物扩散, 从而污染养蚕环境。另外, 很多蚕农在采茧后对于蜈蚣簇的烧毁措施往往不及时, 甚至将其存放起来到下一个蚕期使用, 从而导致病原物长期滞留在养蚕环境中。

桑园管理不善桑园管理不善也是蚕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茧丝行业的经济效益往往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蚕茧的价格也会因为市场的原因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其导致蚕农栽桑养蚕缺乏稳定性, 在蚕茧价格相对较低时, 蚕农往往放弃桑园, 甚至不管不顾, 这样就会导致桑树的叶质相对较差, 进而影响蚕的体制、抗病力及抗逆力。如果桑园虫害情况较为严重, 且得不到有效防治的情况下, 会导致害虫和蚕之间的病原发生交叉感染, 这样蚕病的发生率也就明显提高。而在蚕茧价格较高时, 蚕农则会非常重视桑园的管理, 所用的肥料往往较多, 浇水次数也较多, 促使桑树在夏季生长得非常快, 但桑树的叶质并没有成熟, 水分含量相对较高, 同时没有充足的糖分及蛋白质, 这易导致食用桑叶的蚕儿体质相对虚弱, 并且易发生蚕病。

不当的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不善也是蚕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蚕农在养蚕过程中, 如果对眠起处理及提青分批缺乏足够的重视, 或者给桑不匀, 则会因为人为原因导致弱小蚕的出现, 同时也会削弱蚕儿的体质, 蚕儿出现蚕病的概率大大提高。部分蚕农往往习惯用手进行除沙操作, 并且操作方式比较粗放, 这样易导致蚕受伤, 致使蚕儿发生蚕病。此外, 如果蚕农在养蚕过程中没有重视养蚕设施的更新, 也会导致蚕病大规模发生, 如果蚕农对小蚕进行分室饲养, 同时重视蚕室及蚕具的使用, 则能有效预防蚕病的发生。1

综合防治技术1严格消毒, 消灭病原

养蚕前的消毒。

第一, 要做好养殖地的打扫清洁工作。第二, 要做好蚕具的清洁工作。不管是大蚕具, 还是小蚕具, 都要将其拿到干净的水流中清洗干净, 并在清洗干净后将蚕具放在烈日下晒干。第三, 按照相关标准配置药剂, 并均匀喷洒药液。在使用漂白粉澄清液及石灰浆这些液体消毒剂时, 要使用喷雾器或喷壶进行喷洒, 同时在喷洒过程中要保证喷洒的数量和均匀性, 在喷洒完成后要保证有30 min的湿润环境。第四, 在消毒完成后, 要将门框密闭。如果使用气体消毒的话, 需要将蚕具架空, 同时封好门窗缝隙, 以防止漏气情况的发生, 在消毒完成后需要将门窗密闭12 h以上。

养蚕过程中的消毒。

第一, 要对蚕座及蚕体进行消毒。第二, 在添食中及时添加防病药物。在蚕1龄时不添食, 在2~4龄时要添食2次, 5龄的第三、五、七天及见熟之前需要添食1次。第三, 及时淘汰病弱蚕。对于那些生病及体质较弱的蚕, 应及时淘汰掉, 以免将病原传染给健康蚕。第四, 严格遵守相关养蚕防病制度。在蚕室门口需要设置消毒池, 里面放入1%有效氯漂白粉液, 进出蚕室时都要对鞋底进行消毒。

蚕期结束后的消毒。

第一, 及时对养蚕环境进行消毒, 彻底清扫蚕室内外环境。第二, 及时对蚕具进行消毒, 将蚕具及塑料薄膜等物品放置到干净的流水中浸泡消毒, 消毒完成后将这些物品进行妥善保管。

2 选育抗病品种, 增强蚕体体质

为了让蚕体有较强的抗病性, 可将大小蚕分开进行饲养, 这样有利于选育出抗病性相对较高的品种。同时, 要做好催青保护工作, 以让各个龄期的蚕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状态。

3 加强蚕体发育观察, 正确诊断蚕病

蚕农要足够重视蚕体发育情况, 要经常观察, 以及时发现并进行蚕病防治。在此过程中, 应主要观察蚕的整体发育情况、状态 (蚕面、蚕起) 及蚕的桑食情况等, 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蚕病疫情, 则需要对疫情进行科学防治。只有正确地对蚕病进行诊断, 才能发现蚕病的致病原因, 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 查明蚕病原因, 控制蚕病的蔓延

一方面, 如果发现蚕病情况, 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蚕病进行诊断, 检查分析蚕病的出现原因, 以有效控制蚕病的蔓延。另一方面, 蚕农需要隔离出现病情的蚕, 并做好消毒工作, 对于已经发病的蚕, 要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其中, 对于非传染性蚕病, 如煤气中毒或药物中毒而发生的蚕病, 防治方法如下:加网除沙, 改变蚕的生长环境;给蚕喂食新鲜优质的桑叶, 以保证蚕有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