鲩,中文汉字之一,现代汉语中指“草鱼”,生活在淡水中,是中国特产的重要鱼类之一。

简介
鲩鱼,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中国重要淡水经济鱼类中最负盛名者当推鲩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鲢(Hypophthalmictu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世界著名的“四大家鱼”,虽均为中国特有鱼类,而鲩鱼以其独特的食性和觅食手段而被当做拓荒者而移植至世界各地。其体较长,略呈圆筒型,腹部无棱。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端位,呈弧形,无须。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齿侧具横沟纹。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背鳍和腹鳍相对。体呈茶黄色,背部青灰略带草绿,偶鳍微黄色。

鲩鱼肉性味甘、温、无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广东民间用以与油条、蛋、胡椒粉同蒸,可益眼明目。其胆性味苦、寒,有毒。动物实验表明,鲩鱼胆有明显降压作用,有祛痰及轻度镇咳作用。江西民间用胆汁治暴聋和水火烫伤。胆虽可治病,但胆汁有毒,常有因吞服过量鲩鱼胆引起中毒事例发生。中毒过程主要为毒素作用于消化系、泌尿系,短期内引起胃肠症状,肝、肾功能衰竭,常合并发生心血管与神经系病变,引起脑水肿、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对吞服鲩鱼胆中毒者尚无特效疗法,故不宜将鲩鱼胆用来治病,如必须应用,亦需慎重。鲩鱼

【释名】形体长而身体圆。肉松厚,形态像青鱼,有青、白两种颜色。白色鲩鱼味道好,它也叫草鱼。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作用是温暖中焦的脾胃。不可多食,否则会引发多种疮疡。它的胆汁味道苦,性寒,无毒。腊月将其阴干,可治疗咽喉肿痛及传染病,用水冲服。若是有骨鲠、竹木刺在咽喉中,可以用酒化三枚鱼胆,温开水呷几口,即可吐出异物。

生活习性鲩鱼一般喜栖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具河湖洄游习性,性成熟个体在江河流水中产卵,产卵后的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湖泊、小河、港道等水草丛生地带)摄食育肥。冬季则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鲩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其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体长约达10厘米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鲩鱼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

鲩鱼和其它几种家鱼的生殖情况相类似,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静水中产卵。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生殖季节和鲢相近,较青鱼和鳙稍早。生殖期为4-7月,比较集中在5月间。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鲩鱼产卵即具规模。鲩鱼的生殖习性和其他家鱼相似,达到成熟年龄的鲩鱼卵巢,在整个冬季(12月至2月)以Ⅲ期发育期阶段越冬;在3-4月份水温上升到15℃左右,卵巢中的Ⅲ期卵母细胞很快发育到Ⅳ期,并开始生殖洄游,在溯游过程中完成由Ⅳ期到Ⅴ期的发育,在它溯游的行程中如遇到适宜于产卵的水文条件刺激时,即行产卵。通常产卵是在水层中进行,鱼体不浮露水面,习称“闷产”;但遇到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如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时雌、雄鱼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卵受精后,因卵膜吸水膨胀,卵径可达5毫米上下,顺水漂流,在20℃左右发育最佳,大约30-40小时孵出鱼苗。

鲩鱼生长迅速,就整个生长过程而言,体长增长最迅速时期为1-2龄,体重增长则以2-3龄为最迅速。当4龄鱼达性成熟后,增长就显著减慢。1冬龄鱼体长为340毫米左右,体重为750克左右;2冬龄鱼体长约为600毫米,体重3.5公斤;3冬龄鱼体长为680毫米左右,体重约5公斤;4冬龄鱼体长为740毫米左右,体重约7公斤;5冬龄鱼体可达780毫米左右,体重约7.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左右。

鲩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肉质肥嫩,味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26.6克,脂肪1.4-8.9克,热量83-187千卡,钙18-160毫克,磷30-312毫克,铁0.7-9.3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鲩鱼因食性简单,饵料来源广泛,且生长迅速,产量高,常被作为池塘养殖和湖泊、水库、河道的主要放养对象。自1958年人工催产、受精孵化技术成功后,鱼苗、鱼种来源容易,已成为中国主要精养对象。鲩鱼还因其能清除水体中及沿岸的草,而被渔民用于在外荡放养一、二年,以开荒除草。鲩鱼因其能迅速清除水体各种草类而被称为“拓荒者”。中国唐代末期在广东有将荒田筑埂,灌以雨水,放养鲩鱼一、二年,以清除野草,使成熟田的记载。鲩鱼常与鲢、鳙混养在一起,投入青草饲养鲩鱼,而遗留在水中的饲料和鲩鱼排出的废物,以培养浮游生物,作为鲢、鳙的饲料。鲩鱼广泛分布于中国除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的广东至东北的平原地区。自1958年人工催产授精孵化成功后,已移植至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

养殖技术过去常规养殖鲩鱼都是以混养为主,3年才能养成,成本高,资金占用时间长。无公害鲩鱼高产高效快速养殖技术,现介绍如下。

1、池塘要求:池塘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2-2.5米,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每10亩池塘配套功率为3千瓦的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各1台。2、池塘清整:冬季排干池水,冻晒20天以上。鱼种放养前15天,进水10-2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消毒。

3、鱼种放养:春节前后,每亩放规格为200-250克/尾的鲩鱼种300尾,规格为15-20尾/公斤的鲫鱼种300尾,规格为5-6尾/公斤的鲢鱼种50尾、鳙鱼种10尾。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

4、饲料投喂: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饲料蛋白质含量在28-32%,辅投青绿饲料。饲料投喂遵循“前粗后精”和“四定四看”的原则,一般每天投喂2次,以2小时内吃完、鲩鱼摄食8成饱为宜。3-6月以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8%的颗粒饲料为主,日投饲率为3%,适量投喂青饲料;7-9月,控制颗粒饲料投喂量,日投饲率为1.5%左右,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为28%,加大青饲料投喂量,控制鱼病发生;10-11月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2%的颗粒饲料。连续投喂颗粒饲料一段时间后,应停喂颗粒饲料1周,间隔期内投喂原粮饲料。平时注意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等药物,避免鲩鱼患肝胆综合症等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

5、水质管理:正确使用增氧机,6-10月晴天无风天气,每天下午1-3时开机增氧2小时,凌晨适时增氧;连续阴天应提早增氧。适时向池塘加注新水,采取“小排小进、多次换水”的办法逐步调控水质。6-9月,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厘米左右,每隔15-20天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生石灰10-2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1次。

6、病害防治:采用“前粗后精、精青结合”的方式投喂,控制鲩鱼肝胆综合症发生。鲩鱼常见病有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一般采取内服外泼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外泼主要以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剂为主,连用3天;内服以“三黄粉”药饵效果较好,每50公斤鱼体重用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碾成碎粉后搅匀)0.3公斤与面粉糊混匀后拌入饲料中投喂,连用3-5天。

7、适时捕捞:适时将大规格成鱼起捕上市是鲩鱼高产养殖的重要措施,主要目的是降低池塘水体的载鱼量,促进后期池鱼快速生长。一般于7月底起捕1次,在清晨水温较低时起捕。

提升品质措施1. 鱼塘消毒

鲩、麦溪鲤和文㞧鲤的养殖过程中均采取大水面养鱼方式, 一口鱼塘均在500亩以上水面, 若有鱼病发生再进行治疗十分困难。因此, 鱼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在养殖前必须对鱼塘进行彻底消毒和干晒。具体做法是:在每年12月底前, 把浅水区塘水排干, 接着亩施生石灰100~150千克, 达到杀菌、杀虫的目的;然后, 利用冬季少雨干燥天气, 使塘底在太阳下干露晒到翌年1月底。这样不仅可以杀菌和消除敌害, 还可以进一步改良鱼塘的底质, 使其土壤疏松通气, 促使塘泥中有机物质、矿物质等养分充分氧化、分解、释放, 从而使野生荸荠、麻慈、茆草、芡实等天然植物在翌年可以更好地发芽且有足够的养分吸收生长, 为麦溪鲩、麦溪鲤和文㞧鲤提供充足天然饵料, 以及优良的生长水体环境, 有利于品质的提升。

2. 种苗选择与培育

麦溪鲤和文㞧鲤之所以具有地方特色, 重要因素是其独特的鲤鱼种筛选。为了保证品质, 必须挑选具有头小、肚大、背宽、尾短圆等特征的本地土生土长鲤鱼种苗。这种鲤鱼在麦溪塘、文㞧塱鱼塘养殖, 经过一年后会达到明显的肚圆膏满、肉质细嫩的特点, 而其他鲤鱼种就不具有。鱼种应通过暂养塘标粗培育, 鲤鱼种一般标粗到0.4~0.5千克, 然后才放到大塘里养成。鲩鱼种选择2~2.5千克大规格鱼种, 直接下塘养殖。为严防鱼种带菌、带病下塘, 下塘前必须进行鱼种消毒和防疫, 用高锰酸钾、盐水、漂白粉等溶液浸泡, 杀灭体表有害细菌和寄生虫, 有利于鱼病的预防。主要做法是:鱼种下塘前, 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分钟, 鲩鱼种每尾还需注射草鱼出血病冻干细胞疫苗0.3毫升或草鱼烂鳃赤皮败血三联苗等。放鱼种最佳时间节点是每年农历小满时节, 即公历5月下旬, 其目的是要等到野生荸荠、麻慈等植物即将谢叶, 果实成熟, 以及水稻也已完全抽穗灌浆初熟, 再将鱼种放到大塘里养成。

3. 鱼种放养量及养殖时间

为了保证麦溪鲩、麦溪鲤、文㞧鲤的品质, 养殖过程中必须对种苗放养密度进行严格控制。因为麦溪鲩、麦溪鲤、文㞧鲤的独特品质是由其生长的特殊土壤环境以及鱼塘周边野生小荸荠、麻慈籽、茆草、水稻等天然饵料共同造就的, 整个养成过程不投喂任何人工配合饲料, 也就是说天然饵料总量决定其鱼种放养量。天然饵料总量有限, 不能按照普通鱼塘鲩鱼、鲤鱼的饲养方式来投放鱼种。因此, 在放鱼种前要做出研判, 需要根据近三年来, 鱼塘里野生小荸荠、麻慈籽、茆草等植物的长势、产量和历年来麦溪鲩、麦溪鲤、文㞧鲤的产量以及水稻种植面积、长势、产量等要素的调查结果, 再确定鱼种放养量。 (1) 目标产量:麦溪鲤或文㞧鲤年产量控制在300~400千克/亩;同时, 麦溪鲩年产量控制在450~500千克/亩。 (2) 鱼塘周边植物调查结果:野生小荸荠、麻慈籽保证每平方米30株以上, 全塘生长量与过去一年基本一致;水稻种植面积、长势与往年基本相同。 (3) 麦溪塘一般每亩放养量:鲤鱼150~200尾, 规格0.4~0.5千克/尾;鲩鱼50尾, 规格为2~2.5千克/尾;同时, 搭配大规格鳙鱼50尾、鲢鱼10尾。文㞧塘每亩一般放养量:鲤鱼100~150尾, 规格0.4~0.5千克/尾;同时, 搭配2~2.5千克/尾大规格鲩鱼40~50尾、鳙鱼30~40尾、鲢鱼10尾。

麦溪鲩、麦溪鲤、文㞧鲤在鱼塘内养成时间的长短也对鱼的品质有所影响。为了保证品质, 养殖时间应保证在6个月以上, 上市时间从当年12月下旬至翌年2-3月份, 甚至还可以养殖到翌年中秋节后, 延长养殖周期至两年再上市, 这样鱼的品质更好, 肉质更细更嫩, 味道更胜一筹。

品质效果分析1. 鱼塘水质及土壤环境

麦溪鲩、麦溪鲤、文㞧鲤有如此品质, 其核心之一是:养殖鱼塘特有的水质和土壤。鱼塘全部用水, 均是当地生活饮水水源——水库水, 水质纯净, 无污染;另外, 塘底土壤均是白陶泥土底层加腐殖质混合物, 土壤富含钙 (Ca) 、硒 (Se) 等多种微量元素及有机物质, 不但为野生小荸荠、麻慈、茆草、水稻等植物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进而为鲩鱼、鲤鱼提供丰富天然饵料, 还可为鱼类生长发育提供优质微生态环境。

2. 饲料来源

区别于养殖普通鲩鱼、鲤鱼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麦溪鲩、麦溪鲤、文㞧鲤的养殖主要摄食天然饲料, 包括野生小荸荠、麻慈籽、芡实和水稻等植物性饲料, 是其品质独特的另一核心所在。鱼塘周边历来就盛产一种野生小荸荠、麻慈籽等植物以及农民有种植芡实的习惯, 它们含有丰富的糖类和淀粉, 为鲩鱼、鲤鱼生长发育提供营养丰富的饵料;另外, 水稻成熟后不收割, 而是加深鱼塘水位让鲩鱼、鲤鱼自由采食, 以补充野生小荸荠、麻慈籽、芡实等饵料的不足。稻谷、谷芽等又可促使鲩鱼、鲤鱼积蓄能量和性腺发育成熟。

3. 品质及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

由于生产管理方式的改良, 整个养成过程不投喂任何人工配合饲料, 不使用任何渔药, 继承传统养殖模式, 回归自然规律, 近似于野生自然放养, 鲩鱼、鲤鱼的品质才有了显著提升, 产品质量更加安全。经过6个月以上的养殖, 麦溪鲩每尾体重达到4.5千克以上, 鱼身圆滑, 腹肚鲜白、饱满, 富有弹性, 个头大;麦溪鲤每尾体重达1.5~2.5千克, 鱼身柔软、银白, 腹圆身肥, 油光亮泽, 金线银鳞, 两侧线条明显, 头细嘴小, 尾鳍圆大, 肥膏满腹, 骨尖凝珠;文㞧鲤每尾体重达1.5~2.5千克, 鱼体黄鳞耸肩, 嘴短尾圆, 体色金黄, 鱼侧腰有闪闪发光的金线, 游动时金光闪闪, 艳丽无比。产品不但在本地区销售兴旺, 还畅销于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 甚至卖到东南亚各国, 知名度日益提高, 品牌效应逐步扩大。

随着麦溪鲩、麦溪鲤、文㞧鲤的品质提升, 从普通商品鱼价格10~12元/千克提高到50~60元/千克, 提高了5倍, 不但增加了养殖户经济收入, 脱贫致富, 并且还带动了当地饮食业的蓬勃发展, 增加了地方税收,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