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科鲃属的一大类淡水鱼 。原产欧洲、非洲及亚洲,典型种类的口周有一对或多对须,鳞大而亮。
外形特征鲃鱼体长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全体几成长菱形,体长一般在40厘米左右。头小,稍尖,头的背部成弧形。吻钝,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马蹄形;唇厚,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联,唇后沟不相联,上颌突出。须2对,前对比后对稍短。下咽齿3行,侧扁,顶端微弯。鳞大,侧线鳞28~32。背鳍条3,8、9,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硬刺强大,后缘有粗糙的锯齿,背鳍起点前有一平卧向前的倒刺。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条3,5,末端可达尾鳍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数个体的鳞片前缘呈黑色,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鱼更为明显,有时腹鳍和臀鳍末端稍带黑色。
分布范围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栖息于乱石间隙和深水石洞处。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
养殖管理1. 鱼种放养
第一批放养规格0.3~0.4kg/尾, 放养密度2000 尾/网箱, 放养16 只网箱 (规格5.7m×10m×3m) , 共放养光倒刺鲃鱼种3.2 万尾。第二批放养规格0.1~0.2kg/尾, 放养密度4500 尾/网箱, 放养6 只网箱 (规格5.7m×10m×3m) , 共放养光倒刺鲃鱼种2.7 万尾, 光倒刺鲃鱼种放养时用2%~3%食盐水进行消毒。
2. 投饲管理
全程投喂膨化浮性颗粒饲料。为满足营养需求并控制养殖成本, 选用粗蛋白含量34%~36%的饲料, 根据鱼体规格饲料粒径控制在3~5mm之间。网箱投喂饲料一定要经过驯化阶段, 使鱼能集中摄食后才能按正常量投喂。3-4 月水温较低, 日投饲量为鱼体总重量的1%~2%, 每天投喂2 次, 分别是9:00-10:00, 14:30-15:30。5-7 月为南方雨季, 水库水交换量大、水质好、水温适宜, 应增加日投饲量为鱼体总重量的4%~6%, 每天投喂4 次, 分别是7:00-8:00, 10:00-11:00, 13:00-14:00, 16:00-17:00。8 月水温高, 影响鱼类吃食, 应减少投饲量并避免中午投喂, 一般每天投喂2 次, 日投饲量为鱼体总重量的1%~2%, 投喂时间调整为7:00-8:00, 17:00-18:00。9-10 月水温有所下降, 但水质变浓, 早上一般都会浮头, 应推迟第一次投喂时间, 日投饲量改为鱼体总重量的3%~4%, 投喂次数也改为3 次, 分别是8:30 -9:30, 13:30-14:30, 17:30-18:30。11 月可根据天气情况在中午投喂1 次, 日投饲量为鱼体总重量的0.5%左右。
3. 增氧设施使用方法
底部增氧设施开机时, 纳米微孔曝气盘充气会形成“V”字形的水流, 可打破水体上下水层的温跃层与氧跃层, 使网箱养殖水域溶氧迅速提高并均匀分布, 从而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底部增氧设施开机时间安排, 养殖前期晴天22:00至翌日7:00 开机, 阴雨天则全天开机;养殖后期开机时间适当延长。
4. 日常管理
(1) 水质管理:库中严禁施肥, 根据水色, 可施适量的生石灰。大库中合理投放鳙鱼、鲢鱼鱼种, 调节水质。底部增氧设施要经常维护, 合理使用, 保持养殖水体溶氧充足。
(2) 鱼病防治:光倒刺鲃网箱养殖期间, 主要疾病有烂鳃病、腐皮病、出血病等。烂鳃病、腐皮病可用二氧化氯0.3μl/L全池泼洒治疗。出血病采用内外结合用药, 外用二氧化氯0.3μl/L全池泼洒, 内用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拌饲进行防治。
(3) 防逃:光倒刺鲃喜跳跃, 1m高的挡网都可能跳出去, 因此要用盖网盖住网箱口。该鱼有咬网箱接线线头的习性, 要经常认真检查网箱, 发现有破损或掉线的要及时修补, 防止逃鱼。
(4) 分箱:光倒刺鲃饲养一段时间后, 个体差异会越来越大, 因此在水温不太高即5 月下旬前做好分箱工作, 将规格相同的鱼分拣集中在一起饲养。
(5) 成鱼捕捞上市:在经过一年左右精心饲养后, 当网箱中的光倒刺鲃成鱼规格达750g以上时, 进行筛选, 捕大留小及时捕捞上市。
疾病防治随着中华倒刺鲃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病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养殖的发展。2009年l0月,四川雅安某养殖场的中华倒刺鲍发生持续性的死亡,其发病死亡率在20%~50%,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我们对该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确定其为维氏气单胞菌和约氏不动杆菌的混合感染,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该病例的诊断与防治进行总结,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症状
发病早期,出现食欲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泳缓慢,反应迟钝,常漂浮在上层水域,并见腹部明显膨大,鳞片竖起,眼球突出,部分病鱼腹部出现明显的充血或出血斑;解剖病鱼,见腹腔内有大量淡红色至红色易凝固腹水;中肾严重肿大,呈淡红色到灰白色,质地变脆;肝脏呈灰白色,质地变脆;脾脏充血、出血,颜色变深;肠道内无食物,有白色粘样物质,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1
诊断
寄生虫检测
对病鱼体表粘液和鳃制作水浸片,显微镜下观察:体表粘液和鳃均无寄生虫。
水质分析
采用溶氧、氨氮和亚硝酸盐快速检测试剂盒测定养殖水体中层的溶氧、氨氮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发病的养殖水体中的溶氧为7毫克/升,氨氮含量为0.1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为0.05毫克/升,符合渔业水质要求。
细菌性病原分离鉴定
从病鱼的肝、脾和肾进行细菌分离,获得两株优势细菌,分别编号为QBl、QB2,经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发现,菌株QB1呈单个或两个排列,无芽孢,为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其鸟氨酸脱羧酶、氨基酸脱羧酶、氧化酶呈阳性;精氨酸、七叶苷、吲哚呈阳性;西蒙氏枸盐酸盐、丙二酸盐、氰化钾、水杨素、卫矛醇、肌醇呈阴性;产麦芽糖、半乳糖、果糖和甘露糖,不产鼠李糖、蔗糖和硫化氢;菌株QB2呈球形,多成对出现,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其柠檬酸试验、接触酶试验呈阳性,淀粉水解、明胶液化、M·R、氧化酶试验、硝酸盐还原、V·P、尿素酶试验呈阴性。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QBI~DQB2分别为维氏气单胞菌和约氏不动杆菌。
防治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用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进行拌料投喂,其用量为30毫克/千克鱼体重,连用5天;同时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浓度为0.1克/米~0.2克/米,1天1次,连用两次,通过治疗,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鲃鱼美食鲃鱼腹白,背青灰,有斑纹,可鼓气如球浮于水面,是苏州的特产,太湖鲃鱼,最称鲜美。本来“鲃”作“绷”字。《正字通》里说:“绷鱼形似河鲀而小,背青有斑,无鳞,尾不歧,腹有白刺。俗改作鲃。”中秋时节,桂花香里,正是鲃鱼出水的季节,湖上人家都要一尝时新的滋味。而且应时待客,若无此味,大有怠慢之意。童时在鱼桶上,讨来几尾,吹大它的肚皮,故而叫它“吹肚鱼”。鲃鱼贵在肺,当年苏州木渎“石家饭店”的“鲃肺汤”最为出名,据说别有风味。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