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球藻属又称为粘球藻属,蓝藻门(Cyanophyta)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的一个属,蓝绿藻的一类。单细胞或群体,外被同心圆形黏胶质层。大部分陆生,见於岩石和潮湿土壤。有些与真菌共生,形成地衣。

颗粒黏球藻形态特征

植物团块为坚实胶质状的颗粒体,铜蓝色、蓝绿色或橄榄绿色,球形、长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1-72(85)μm;由2-4-6-8个细胞组成的小群体。群体胶被无色透明。细胞球形,直径4-5μm,包括胶被为8-11μm。个体胶被溶合在群体胶被中。原生质体均匀,或有极微小颗粒体。1

生长环境生存在滴水岩石、温泉出口岩石、流水石、树皮上,或与苔藓植物混生。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 吉林(通化)、安徽(黄山、霍山)、福建(崇安、三港)、湖南(南岳、慈利)、湖北(安陆)、广东(封开、乐昌、乳源、南雄、龙门)、海南(坝王岭)、广西(桂林)、四川、云南(镇康)、陕西(华山)、新疆(哈巴河)。

山地黏球藻形态特征植物团块无一定的形状,有时为粗厚的,起初为淡黄色,以后渐变为黄色的团块;群体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9-40μm,由2-4个细胞集成小群体,群体胶被无色透明、不分层。小群体再集合在一大胶被中形成一胶团体。细胞球形,直径3-6μm,包括胶被达10-12μm。原生质体均匀或具细小的颗粒。

生长环境生存在潮湿岩石、滴水岩及苔藓植物体上。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 四川。

胶质黏球藻形态特征植物团块胶质,橄榄绿色,球形或椭圆形,单独存在,或由2-4个或16个细胞组成小群体,小群体又集合成大群体,直径可达20-30μm。群体胶被宽厚、无色。细胞球形,直径2-3(-4)μm,包括胶被达7.5-8μm,个体胶被层次明显,不互相溶合。原生质均匀无颗粒,蓝绿色。

生长环境温泉中常见,一般生长在温泉的水面边缘处,不沉于水面下;也生长在潮湿墙壁、树皮、岩石和溅水的石板上。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 江苏(南京)、安徽(黄山)、福建(福州、崇安)、广东(封开、乐昌、乳源、龙门)、海南(黎母岭、万宁)、重庆、西藏(申扎温泉)、新疆(乌鲁木齐)。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