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星鲨,Mustelus manazo (Bleeker,1857),皱唇鲨科星鲨属的一种鲨鱼。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黄海产出较多,为捕捞其他经济鱼类的兼捕对象,主要栖息于近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崎。体细而延长。头平扁,中大,头宽比头高为大,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颇细长,比头和躯于约长1.2倍,尾基上下方无凹洼。吻中长,背视三角形,前缘钝尖,侧视延长尖突。
形态特征眼椭圆形,前端圆,后端尖,瞬褶平横外露,外侧有1深沟,距第一鳃孔比距吻端为近,眼径比鼻孔长约大1.5倍。鼻孔宽大,距口端比距吻端近许多;鼻间隔中宽,比鼻孔长大1.2~1.3倍;前鼻瓣具有1个三角形突出,出水孔半露,后鼻瓣后部无半环状薄膜。口中大,三角形,下颌两侧斜行,前端圆钝,口宽比口前吻长为小,小于鼻孔外侧之间的距离,口长几等于口宽的1/2;下颌稍短,口闭时上颌齿全露,下颌齿只在缝合处暴露;上唇褶宽扁而长,褶沟几直线地向前伸延,褶长约等于上颌长的1/2;下唇褶较狭而短,约等于下颌长的1/3。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多行在使用,上下颌各列成1齿带,齿椭圆形或斜方形,齿面平扁圆凸,齿头圆钝或钝尖,两侧斜直或微凹。喷水孔小,横椭圆形,位于眼后角后方,长与距眼的距离或瞳孔径约相等。鳃孔5个,中大,前3个较宽,大于眼径,最后2个较狭,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具1棘突,2~3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约位于体腔中部上方,起点约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前,基底长稍小于背鳍间隔的1/2,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几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胎儿)或有一相当距离(幼体)或有一相当大的距离(成体);第二背鳍大于第一背鳍1/2,距腹鳍基底后端比距尾基近(幼体),或相等(成体),上角钝尖,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尾鳍狭长,约等于全长的1/5(成体),幼小者尾鳍较长;上叶颇发达,下叶前部圆形微突,中部颇宽而短,中部与后部间有一凹缺,后部三角形突出,与上叶接连,尾端圆钝,后缘斜直。臀鳍小,起点约与第二背鳍基底后1/3处相对,外角圆钝,后缘凹人,里角延长尖突,比第二背鳍下角稍后延。腹鳍比第二背鳍稍小,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后缘斜直,外角圆钝,里角钝尖稍突;鳍脚平扁延长,后端尖突。胸鳍中大,后缘斜直或稍凹,前缘与里缘圆凸,外角和里角圆钝,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前1/3(幼体)至后半部下方。
背面和侧面灰褐色,沿侧线及侧线以上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白色斑点;腹面白色,各鳍褐色,边缘较淡。
种群分布本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水深1--360米的区域,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南海、东海、黄海、台湾、菲律宾、越南等海域。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崎。
繁殖温水性水型鲨鱼,一般体长1米以内。卵胎生,每胎10余尾。为我国黄海和渤海习见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
经济价值鲨鱼是重要的渔业对象之一,其肉可食用,皮可制革,肝脏富含脂肪和维生素,可用来制药,著名的“鱼翅”就是鲨鱼的鳍经过加工后制成的高级食品,富含蛋白质 ,营养丰富。近些年来人们发现 ,鲨鱼的价值远不止这些。现已发现鲨 鱼胃中有一种强有力的化合物起着抗菌素的作用,这种化合物具有与其他抗菌素同样的功效 ,能抗多种真菌、细菌和结核菌。其作用原理是先在细菌细胞膜上形成孔道 ,最后破坏 细胞。另外最令人惊奇的是 ,当服用这种化合物后 ,细菌并不产生抗药性。
经研究发现 ,鲨鱼对癌细胞具有强的免疫力 ,即使将癌细胞接种到鲨鱼体内 ,它也不会致癌。可见 ,鲨鱼对癌症具有异常强烈的抵抗力,因此鲨鱼几乎不患癌症。 鲨鱼不患癌症除了得益于它的独特免疫系统之外 ,还得益于它的独特骨骼系统。科学家从鲨鱼软骨中分离出一种高效的抗癌物质 ,它能阻止新血管的形成;而且鲨鱼软骨中含有的抗癌物质比其他动物软骨 (如牛软骨 )高出1000倍。 这些抗癌物质可破坏肿瘤生长所必需的血管营造 ,从而逐渐切断癌细胞与周围组织的联系和血液供 应 ,并在肿瘤表层形成纤维组织包膜 ,使癌细胞萎缩坏死 ,因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鲨鱼软骨中至少含有六七种蛋白质因子具有这种作用。鲨鱼软骨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已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