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 谷雨断霜", 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 气温回升加快, 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1

天气特点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3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华南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华南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 获得高产稳产。3

名称来源从传世古籍记载方面看,春秋时期, 《尚书 ·尧典》始见两分两至 [日中 (春分)、日永 (夏至)、宵中 (秋分)、日短 (冬至)];到战国时,随着天文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吕氏春秋· 十二纪》将 “节气”拓宽为二十二个 (小满、大雪未出现);经过秦及西汉前期的日益完善,《淮南子·天文训》中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大致定型,《太初历》则第一次通过王朝历法的形式推行 “二十四”节气,后世沿用至今。4

“谷雨”处于春季六个节气中的季春位置, 其名称经历过时间的演变,李零 (1998)认为 《管子》春季 “八举时节”中的三卯对应着 “谷雨”节气;自乐(1989)将 《吕氏春秋·十二纪》中 “萌者尽达”表述为 “清明”, “时雨将 降”表述为 “谷雨”; 至迟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明确的 “谷雨”称谓 。4

除二分二至、四立等八节以外,其余节气均以物候命名,谷雨,顾名思义即表示这时雨水充沛,新谷物栽种得以滋润。《群芳谱》: ‘谷雨, 谷得雨而生也’,俗语也云:雨生百谷。而《月 令七十二候集解》则更为精要: ‘雨其谷于水’。 这里 “雨”作去声解读,可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兼类词,作名词解意为这一时期的降水,作动词解则侧重于描述降雨这一动态事件。 古代历法将一年中太阳的运行轨迹分为十二份,每月起点为节,月中后为中,后世二气统称 为 “节气”,无中气的月份称为闰月。“谷雨”则为阴历三月中气,古人又将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轨迹在黄道上的度量坐标相结合,当天晷移到 30°时即为 “谷雨”,如下图所示:4

图中除了具体节气对应的确切黄经度外,也可以发现24个黄经刻度既是相应节气的始点, 又是前一节气的终点。 此外,古代的天文学家还将北斗七星与十二星次、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一一对应,其中谷雨对应的是:地支为辰,星次处于大梁,星宿则从昴八度开始计算,大约在毕十一度时结束。如下图所示:4

历史演变与用现在观测的天体运行规律逆推古代的天文实际状况对比,其结果完全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会因气候变化采取改变节气顺序的措施来指导农时,王鹏飞(1980)用可信的历史资料证明了在先秦到清代阶段, “谷雨”与 “清明”的顺序被来回置换过5次,如表 1所示: 由表1可知,从公元前239年-公元728年 的这968年间,当温度处于由波谷上升到波峰的过程中,惊蛰被排至雨水前,而谷雨则会置于清明前;当温度处于由波峰下降至波谷的过程时,惊蛰处于雨水后,而谷雨排到清明后。4

日期计算谷雨的具体日期可用下面公式计算:[Y*D+C]-L。3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 D=0.2422, L=闰年数,21世纪C=20.1, 20世纪=20.888。举例说明:2088年谷雨日期=[88×0.2422+20.1]-[88/4]=41-22=19,即 4月19日是谷雨日。3

谷雨节气的习俗禁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5

谷雨祭海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 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5

走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5

喝谷雨茶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5

食香椿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5

祭祀文祖仓颉“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5

洗澡消灾避祸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 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5

谷雨诗词清·乾隆 《 采茶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3

清·郑板桥 《 七言诗》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3

明·唐寅 《 牡丹图》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3

唐·曹邺 《 老圃堂 ( 一作薛能诗)》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3

唐·许浑 《 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 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 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3

唐·王贞白 《 白牡丹》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3

唐·孟浩然《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3

谷雨谚语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

水稻插秧好火候,种瓜点豆种地蛋;

玉米花生早种上,地瓜栽秧适提前;

闲地芝麻和黍稷,深栽茄子浅栽烟;

田菁苜蓿沙打旺,绿肥作物种田间;

棉花出苗快查补,地头地边无空闲;

小麦要浇孕穗水,查治火龙和黄疸;

树木栽上细管理,否则成活难保险;

林木果园早喷药,花儿过密酌情剪;

马牛猪羊饲喂好,家禽孵化科学管;

苇藕蒲草继续栽,亲鱼育肥多产卵;

赶潮流来堵鱼头,家吉 ( 鱼)黄花捕莫慢。3

谷雨典籍《通纬·孝经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3

《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3

神话传说谷雨二字做节气名还得从仓颉造字说起。 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黄帝时代,朝中出了个能人仓颉。他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汉字的苦难,辞官外出,遍访九州,回到家乡杨武村,独自 一个住在沟里没人处造字。造了三年,造出一斗油菜籽那么多的字。玉帝听到这件事,大受感动,决定重奖仓颉。 奖啥呢?奖了个金人。那一天晚上,仓颉正在甜睡,忽听有人喊他;“ 仓颉,快 来领奖。 ”仓颉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却见满屋子明光耀眼。 他不知这是啥缘故,急忙坐起来四下里看。这一看不要紧,却看见地上立着个金人。 他心里嘀咕了:这是咋搞的, 哪儿来的这金人? 莫非是在做梦? 正想着,东邻西舍的公鸡 呜呜啼叫,不一会天亮了,金人仍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他想起梦中听见的喊声,明白了这金人是天上神仙给自己的奖品。又一想,自己只做了应该做的事,不配受这样的奖励。于是,他朝空三拜,算是对神灵的感谢。 第二天,他叫来全村的小伙子,连抬带推地把金人送到黄帝宫中。黄帝问起金人来历,他只说偶然捡的,并说这是天下之物。理应为 天下人共用,自己偶然捡的,不敢占为私有,特来晋献。 黄帝深知他的人格高尚,笑着收受了。可是,过了四五天,正当黄帝和群臣观赏金人时,突然飞来一道霞光,金人不见 了。黄帝心里非常难受,却弄不清金人哪儿去了,便派人去给仓颉报讯。却说仓颉正在酣睡,梦中又听到有人大喊:“ 仓颉,玉帝给你奖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仓颉在梦中说:“ 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 ”那人又说:“ 好,我去报告玉帝让他把金人收回去,给你送些谷子。 ”听到这儿,仓颉醒来了,一看窗外,只见满天繁星,知道是在做梦,也就没有多想,又呼呼地入睡了。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仓颉正要出门,却见满天里向下落谷粒。那谷粒下得比雨点还密,足足下了半个时辰, 地上积了一尺多厚方才停住。 仓颉既奇怪又高兴,急忙跑出门去,只见那谷粒铺遍了整个村子,铺满了山川平地。乡亲们也十分惊异,个个人都向家里揽谷子。 这时,仓颉忽然想起梦中的情景,知道是玉帝对自己的奖励,便急忙去报告给黄帝。他走到半路,碰见了黄帝派来的人,相互说清情况,又一块去见黄帝。 黄帝听了仓颉的一番汇报, 也深感仓颉的功劳是应该大力表彰的。于是,他把下谷子雨这 一天作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命令天下的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欢歌狂舞,感谢上天。从此,谷雨节便一直延续下来了。 白水人民都把这一天作为祭祀仓颉的节日。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卢小慧 - 副教授 - 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