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ink,printing ink)是用于印刷的重要材料,它通过印刷或喷绘将图案、文字表现在承印物上。油墨中包括主要成分和辅助成分,它们均匀地混合并经反复轧制而成一种黏性胶状流体。由连结料(树脂)、颜料、填料、助剂和溶剂等组成。用于书刊、包装装潢、建筑装饰及电子线路板材等各种印刷。随着社会需求增大,油墨品种和产量也相应扩展和增长。1
发展史国际间公认中国为古代文明中最先使用墨的国家,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0年)中国就开始使用墨了,这种墨可以在竹帛上写字传递信息,其某些功能可以与当代油墨相类比。1
我国很早就生产油墨。油墨的前身是松油墨。公元800年以前,我国利用松烟、胶质(主要是牛皮胶,起粘合烟灰的作用)与水制成黑墨。开始作书写用,以后用于木板印刷业。油墨在我国的早期发展较快,中世纪后,一直固步自封,满足于传统秘方,不甚创见。当时欧洲的木板印刷也是以水性为主,但应用不佳,遂改为油类。以后演变为现代印刷油墨。此间,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刺激着油墨工业的发展,现在我国能生产适应各种印刷要求,功能多,质量高的油墨。3
油墨的发展与印版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的,因为两者不匹配,印迹就不清,墨膜会脱落,影响印刷质量。例如印版处于雕刻木版时期,油墨就是用木材烧后的炭与树胶均匀地混合干燥而制成,属水溶性。印刷时将墨涂于版上,再将纸置于其上,然后用布或刷轻轻拭之,即可将雕版上的图文通过墨转印到纸上。发展到金属版时期,由于水性墨不能均匀的涂于版上,于是发明了油性油墨,它是将颜料均匀分散在油脂中而制成。最初的油墨颜料是天然无机矿物质,连结料是植物或动物油脂。这类油墨,干燥速度慢,印品光泽度差,对承印物附着能力差。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给油墨行业带来了生机,油墨制造中广泛地采用了新型的合成树脂和高级有机颜料,使油墨的品种更加丰富,性能更加优良。油墨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最终传统的平版、凸版、凹版、网版印刷都有了完善成熟的油墨体系。1
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与印刷业的发展,承印物材料在不断地开发与拓展,印刷方式也不断地推陈出新。油墨的生产工艺更加精良,油墨产品的类型和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如无水胶印工艺的推广使无水胶印油墨需求增大,灵活的数字印刷的兴起也让数字印刷油墨站上了历史的舞台。还有绿色环保的强大呼声又掀起了油墨原材料重新选择和制造工艺的改革,如水性油墨、大豆型胶印油墨、UV油墨、FB油墨等。油墨,这个印刷业中最大的污染源,正在努力地减少其有机物的挥发和有害金属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油墨工业的发展会朝着关怀生命、拥抱自然、和谐社会的大方向前行。1
主要成分色料包括颜料和染料,颜料分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前者色调鲜艳,着色力强,放干时间短,所以在油墨中应用较广,如偶氮系、酞青系颜料;后者耐光性、耐热性、耐溶剂性、隐蔽力均较好,如钛白、镉红、铬绿、群青等。颜料以微粒态着色,并不溶解,是油墨中最常用的色料。而染料在使用时配制成溶液,呈分子态着色,效果不如颜料。色料能给油墨以不同的颜色和色浓度,并使油墨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和干燥性。4
连接料是油墨的主要成分之一,起分散色料和辅助料的媒介作用,是由少量天然树脂、合成树脂、纤维素、橡胶衍生物等溶于干性油或溶剂中制得。有一定的流动性,使油墨在印刷后形成均匀的薄层,干燥后形成有一定强度的膜层,并对颜料起保护作用,使其难以脱落。4
连结料对油墨的传递性、亮度、固着速度等印刷适性和印刷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连接料是保证印刷良好的关键之一,要能根据包装材料、印刷要求等的不同,随时 调整连结料的组成与配比。4
辅助成分填充剂它是一种调节油墨浓度的助剂,还能增加油墨膜层的厚度,改善其耐磨性,它不具着色力和遮盖力。主要有硫酸钡,滑石粉、碳酸钙、氢氧化铝等,使用时将其研碎成白色粉末。5
稀释剂它的作用是降低油墨粘度,防止发生剥膜现象,使油墨具有作业适性。常用的稀释剂有低聚合亚麻油、矿物油等。前者易与油墨混合,作用柔和;后者稀释效果明显,但切忌过量,否则印刷效果不好。5
防结皮剂它的作用是抑制油墨的干燥速度,防止油墨在机械上干燥结膜。它的主要成分是有机还原剂和抗氧剂。它可以添加于油墨中,也可以撒布于接触油墨的机械上。5
防反印剂它的作用是防止印刷油墨层反印到纸张背面,以保证印刷质量。最常用的防反印剂是玉米淀粉。5
增滑剂它的作用是改善油墨的耐摩擦性和流动性,降低粘度,提高膜层的光洁度,减少纸张拉毛现象。油墨中常用的增滑剂有高熔点的微晶蜡、合成蜡等。5
其他助剂其他助剂还有很多,诸如分散剂、湿润剂、干燥剂、稳定剂等。5
理化性质油墨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指其密度、细度、透明度、光泽度、耐光性、耐热性以及耐酸、碱、水、溶剂(醇)性。6
密度密度是指20℃时,单位体积油墨的重量。用g/cm3表示。油墨的密度决定于油墨中应用的原料的种类及其比例,并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油墨的密度与印刷工艺有着一定的关系。油墨的密度关系到印刷过程中油墨的用量。在相同的印刷条件下,密度大的油墨用量大于密度小的油墨。6
油墨的密度过大,主要是因为油墨中颜料的密度大所致。在印刷过程中,由于连结料无法带动密度过大的颜料颗粒一起转移,使颜料等固体颗粒堆积在墨辊、印版、或橡皮布表面,形成堵版现象。特别是在高速印刷或油墨稀度较大时,使用密度大的油墨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同时,密度大的油墨与密度小的油墨混合使用时,若二者差距过大,容易产生墨色分层现象。密度小的油墨上浮,密度大的下沉,使油墨表面的颜色偏向于密度小的油墨,底部油墨的颜色则偏向于密度大的油墨。一般情况下,印刷油墨的密度在1g/cm3到2.25g/cm3之间。6
细度细度是指油墨中颜料、填充料等固体粉末在连结料中的分散的程度,又称分散度。它表明了油墨中固体颗粒的大小及颗粒在连结料中分布的均与程度。油墨的细度好表明固体粒子的细微,油墨中固体粒子的分布均匀。油墨的细度决定于连结料对颜料等固体的润湿程度及油墨搅拌、轧研后油墨的细度好。6
油墨的细度关系到油墨的流变性、流动度及稳定性等印刷适性,是一项很重要的质量指标。油墨的细度差,颗粒粗,印刷中会引起堵版现象。在平版胶印和凹印中会引起毁坏印版和刮刀的现象。而且由于颜料的分散不均匀,油墨颜色的强度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油墨的着色力及干燥后墨膜的光亮程度。6
透明度透明度是指油墨对入射光线产生折射(透射)的程度。印刷中透明度是指油墨均匀涂布成薄膜状时,能使承受物体的底色显现的程度。油墨的透明度低,不能使底色完全显现时,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将底色遮盖,所以油墨的这种性能又称为遮盖力。油墨的透明度与遮盖力成反比关系,透明度用油墨完全遮盖某种底色时油墨层的厚度来表示,厚度越大,表明油墨的透明度越好、遮盖力越低。6
透明度取决于油墨中颜料与连结料折射率的差值,并与颜料的分散度有关。颜料与连结料的折射率差值越小,颜料在连结料中的分散度越好,则油墨的透明度越高。6
光泽度光泽度指印刷品表面的油墨干燥后,在光线照射下,向同一个方向集中反射光线的能力。光泽度高的油墨在印刷品上表现为亮度大。光泽度主要决定于油墨中连结料的种类及性质,油墨制造中炼制工艺的处理以及墨膜干燥后的平整程度。此外油墨的光泽度还受到油墨组成中颜料的性质,粒子的大小形状及分散度的影响;油墨的透性、流平性、干燥性等性能的影响;承印基材的影响等等。6
耐光性耐光性是指油墨在日光灯照射下,颜色不发生变化的能力。油墨的耐光性表明了印刷品在光线照射下褪色或变色的程度。耐光性强的油墨印刷后虽经日光长期照射,但印刷品褪变色程度小;耐光性差的油墨其印刷品容易褪变色,甚至颜色会完全褪掉。在油墨的分级中,8级最不容易褪变色,耐光性最佳。油墨的耐光性主要取决于颜料。油墨的耐光性对印刷过程无影响,主要是关系到印刷品的使用过程。6
耐热性耐热性是指油墨受热时颜色不发生变化的能力。耐热性强表明了印刷品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油墨不会产生变色现象。油墨的耐热性主要取决于颜料和连结料的种类及性能。有些颜料在加热时不但产生变色,甚至发生变化。6
化学性这项性能是指油墨在酸、碱、水、醇或其他溶剂的作用下,颜色及性能不发生变化的能力,又称为油墨的耐化学性或耐抗性。油墨的耐化学性强,在酸、碱等物质的作用下,颜色和油墨的性质不会发生变化。油墨的耐化学性是由颜料和连结料的种类及性能决定的,并与颜料和连结料结合的状态有关,与油墨的稳定性有关。6
印刷适性油墨的印刷适性指油墨与其他印刷材料之间相匹配,适合于印刷作业的各种性能。油墨的某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印刷形式、印刷工艺、印刷作业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印刷的操作和进程。7
油墨的黏度黏度是流体抵抗流动的一种性质,是流体分子间相互吸引而产生的阻碍分子间相对运动能力的量度,即流体流动的内部阻力。不同类型的油墨的黏度大小均不等,甚至差距极大。油墨具有不同的黏度,主要由五种因素决定:连结料的黏度、颜料与填充料的用量、颜料与填充料的细度及形状、颜料与填充料的吸油量、颜料与填充料的分散度。此外,油墨的黏度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会发生变化。温度升高时,油墨内部相对移动的能力强,油墨的黏度下降。温度下降时,油墨的内聚力增强,黏度上升。油墨具有触变性,所谓触变性是指油墨在外力剪切作用下会变稀,而停止剪切油墨则变稠的一种现象。7
动力黏度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秒(Pa・s)和毫帕・秒(mPa・s),还有一个单位叫泊(P)和厘泊(cP),换算关系为1P=100cP=0.1Pa・s=100mPa:s运动黏度的单位为斯S,即m2/s,实际测定中常用的单位为厘斯(cSt):1cSt=Imm2/s。对于黏度低的油墨,印刷时常用察恩杯来测量运动黏度,用杯中油墨漏完所需的时间(s)来表示。察恩杯又名黏度杯,有2~7号杯。4号察恩杯测量的黏度范围是200~1200cSt。7
(1)黏度与印刷的关系。
黏度是油墨流变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印刷中,具有一定黏度是保证油墨正常传递和均匀转移的主要条件。它关系到印刷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直接影响到印迹墨色的均匀程度、清晰程度、光泽度,还关系到油墨的黏性、流动性、屈服值、触变性、拉丝性等多种性能,是油墨的重要印刷适性之印刷的形式和印刷品的种类很多,它们对油墨的黏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平版印刷要求油墨的黏度较高,动力黏度为10~80Pa・s;四版和柔性版印刷要求油墨的黏度低,塑料凹印墨的黏度为0.02~0.2Pa・s,出版物凹印墨的黏度为0.010.1Pa・s,溶剂型柔性墨的黏度为0.09~0.15Pa・s,水型柔性墨的黏度为0.15~0.3Pa・s。由于凹版和柔性版油墨的黏度低,印刷时常用察恩杯来测量黏度。印刷速度越快,要求油墨的黏度越低,这样才能适应高速印刷的需要。如6000印/小时的胶印油墨的黏度以20~50Pa・s为宜。而20000印/小时的轮转油墨的黏度以10~30Pa・s为宜,甚至有时应低于10Pa・s。纸张的结构疏松、表面强度低时,要求油墨的黏度低;纸张的结构紧密、表面强度高,油墨的黏度可以略高。如新闻纸印刷时应用的油墨,其黏度应低于胶版印刷时应用的油墨。网线版、字线版一类的印刷要求油墨的黏度较高,实地印刷要求油墨的黏度较低。在湿压干叠墨印刷中,要求叠印色油墨的黏度高于底色油墨的黏度,这样才能保证印刷的清晰度以及叠印色油墨和底色油墨结合得比较牢固。在四色机湿式连续印刷中,为了保证底色油墨能够在承印物表面稳定附着,叠印时不脱落,要求叠印色油墨的黏度应低于底色油墨的黏度。一般说来,应从第一色开始按色序依次减小各色油墨的黏度,这样才能保证各色墨层之间正常叠印。7
(2)油墨黏度不适应印刷要求会造成很多故障。
油墨的黏度过大时,拉丝性强。油墨转移过程中,在墨辊之间分裂时,丝头末端很容易造成自由墨滴飞散到空中,形成印刷中的飞墨现象。飞墨现象在高速印刷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油墨的黏度过大很容易引起纸张的脱粉、拉毛或分层剥离现象。这是由于油墨的黏力在一定的印刷条件下超过了纸张的表面强度而形成的油墨在墨辊之间进行传递和转移时,黏度过大会使油墨转移发生困难,因为油墨的转移率与黏度成反比。所以,油墨黏度过大将导致油墨的分布不均匀,转移到印版及印刷品上的墨量不足,墨色不匀,出现印刷品图文基础裸露的现象。油墨的黏度过大对印刷工艺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如印刷过程中油墨的用量增大,印刷品墨层过厚,干燥速度放慢,易出现印刷品背面粘脏或粘连现象。在平版印刷中还容易产生纸张卷入墨辊的现象。油墨的黏度过小,流动度增大,外观上表现为油墨的稀度大。平版胶印中容易产生油墨乳化现象,造成印刷品上脏。黏度过小的油墨在纸张上易产生铺展现象,造成印迹面积扩大,清晰度下降。而且降低了印迹干燥结膜后与承印物表面结合的牢固程度及印迹的光泽度。油墨的黏度过小时,往往不能带动油墨中颗粒较大的颜料一起转移,颗粒逐渐沉积在墨辊、橡皮布或印版上,形成堆版现象。为了保证油墨的黏度与印刷作业相适应,要对油墨的黏度进行选择并作适当的调整。调整油墨黏度时,要根据印刷工艺的要求、印刷机械的速度、纸张的性质、工作环境的温度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进行。6号调墨油可用来增加油墨的流动度,改善油墨的传递性,降低油墨的浓度、黏度、干燥性。若在印刷中发现油墨颜色太深而无法还原,即可加入适量的冲淡剂。冲淡剂对油墨黏度影响不大。7
油墨的干燥性能油墨从印版或橡皮布表面转移到承印物表面形成液态的膜层,膜层经过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而成为固态或准固态的过程,称为油墨的干燥过程。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干燥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后,由液态变为半固态,不能再流动转移,这是油墨的固着阶段,是油墨的初期干燥,用初干性表示。半固态的油墨中的连结料发生一定的物理、化学变化,使油墨完全干固成膜,这是油墨的彻底干燥阶段,用彻干性表示。习惯上,把油墨固着阶段和彻底干燥阶段统称为油墨的干燥。铜版纸和胶版纸相比较,由于铜版纸表面涂布了一层涂料,在涂层中微细的颜料之间形成了无数的毛细孔,它对液体具有极快的吸收作用。因此,当油墨转印到纸张表面以后,油墨中的低黏度部分便迅速地向微小的毛细孔渗透,这种作用被称为铜版纸对油墨中的低黏度部分的选择性吸收作用,也叫作对油墨中低黏度部分的选择过滤作用。正是由于这种作用,促使滞留于铜版纸表面的油墨迅速地从液态转变为半固体,完成其固着过程。胶版纸的毛细孔要比铜版纸的毛细孔大得多,因此,虽然胶版纸能吸收较多油墨的低黏度部分,而且连同油墨中的其他成分一起吸收,但它的吸收速度远不如铜版纸快,快固着油墨转印于胶版纸上,不一定具有快固着的性能。印刷刚结束的纸张,油墨的固着在不断地进行,同时,存在于纸张空隙间的氧气,使油墨中干性油开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聚合物,从而使颜料固化而形成坚固的皮膜,完成了油墨的彻底干燥过程。这一过程称为狭义的油墨干燥。事实上,油墨干燥的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固着中包含了部分的彻干,彻干中又包含了部分的固着。在印刷生产中,油墨的固着状况是否良好,主要以印刷品的背面是否发生粘脏作为判断的依据。7
(1)油墨的干燥性与印刷的关系。
油墨的干燥性决定油墨的干燥速度,而油墨的干燥速度关系到印刷过程能否顺利地进行以及印刷品的光泽、色彩的鲜艳度、叠色效果等。油墨的干燥性过强,干燥速度过快,油墨的流动性难以控制,由此会产生传墨困难、纸张拉毛、墨色前后不一致、墨膜晶化、破坏墨辊的表面性能等印刷故障。油墨的干燥性过小,印迹干燥速度过慢,会产生印刷品背面粘脏或粘连、印迹无光泽、印迹粉化等印刷故障。7
(2)油墨的干燥形式。
油墨的干燥形式总体上分为物理干燥和化学干燥两种。物理干燥可细分为渗透干燥、挥发干燥、固化干燥等;化学干燥可细分为氧化聚合干燥、光聚合干燥、二液反应型干燥等,不同的印刷方式、印刷机械、承印材料,对油墨的干燥有着不同的要求。单张纸胶印机进行多色高速印刷时,要求油墨在瞬间固着,多使用快固着胶印树脂油墨,利用高沸点溶剂的快速渗透性实现固着,树脂失去溶剂而凝聚,以及干性植物油的氧化聚合反应使油墨完全干燥成膜。卷筒纸胶印机与单张纸胶印机相比,其印刷速度更快,而且大多数卷筒纸胶印机还配有折页机等印后设备,要求油墨具有更高的干燥性。采用涂料纸印刷,必须使用热固型油墨,利用髙沸点煤油的热挥发以及树脂受热发生固化反应,以实现更快速的干燥。7
分类油墨的种类很多,分类方式也不少,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按印刷版型、连结料组成、干燥形式和承印材料四种方式分类。1
印版类型分类油墨的分类。现代油墨按版型主要分为四大类:1
1.凸版油墨。以凸版印刷方式印刷书刊、报纸、画册、单据、账簿等的一类油墨。凸版印刷的主要特征是印刷版面着墨部分凸出于非着墨部分。凸版油墨按印刷机种类和印制品的用途又分铅印油墨、铜版油墨、凸版轮转油墨、柔性凸版油墨。1
2.平版油墨。适用于平版印刷的一类油墨。平版印刷的版面各部分基本上处于一个平面,图纹处亲油,非图纹处亲水,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进行印刷,故平版油墨必须具备抗水性能。按工艺分为胶印油墨、卷筒纸胶印油墨、平胶印油墨、无水胶印油墨、印铁油墨、石印油墨、珂罗版油墨。1
3.凹版油墨。适用凹版印刷的一类油墨。印刷时凹入于版面的图纹部分上墨,将非图纹部分的墨擦去或刮净,然后进行印刷。有雕刻凹版油墨和照相凹版油墨之分。1
4.网孔版油墨。通过印版的网孔漏印到承印表面进行印刷的一类油墨。网孔版油墨又分为誊写油墨和丝网油墨。1
根据溶剂分类油墨根据所使用的连结料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主要有树脂型油墨、溶剂型油墨、水性油墨和UV固化油墨。采用有机溶剂作为油墨连结料的,对环境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使油墨符合环保要求,要采用环保型材料作为油墨的连结料。环保油墨主要有水性墨、UV墨、水性UV墨和一些醇溶性墨。8
1.水性油墨。水性油墨与溶剂型油墨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使用的溶剂是水而不是有机溶剂,明显减少VOC排放量,能防止大气污染,不影响人体健康,不易燃烧,墨性稳定,色彩鲜艳,不腐蚀版材,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印后附著力好,抗水性强,干燥迅速,故特别适用于食品、饮料、药品等包装印刷品,是世界公认的环保型印刷材料,也是所有印刷油墨中唯一经美国食品药品协会认可的油墨。8
2.紫外光固化油墨。紫外光固化(UV)油墨是指在紫外线照射下,利用不同波长和能量的紫外光使油墨成膜和干燥的油墨。利用不同紫外光谱,可产生不同能量,将不同油墨连结料中的单体聚合成聚合物,所以UV油墨的色膜具有良好的机械和化学性能。UV油墨的主要优点有:(1)不用溶剂;(2)干燥速度快,耗能少;(3)光泽好,色彩鲜艳;(4)耐水、耐溶剂,耐磨性能好。UV油墨中光引发剂是一种易受光激发的化合物,在吸收光照后激发成自由基,能量转移给感光性分子或光交联剂,使UV墨发生光固化反应。UV墨已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油墨技术,其污染物排放几乎为零。除了不含溶剂,UV墨还有如不易糊版,网点清晰,墨色鲜艳光亮,耐化学性能优异,用量省等优点。8
3.水性UV油墨。水性UV油墨是UV墨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普通UV墨中的预聚物黏度一般都很大,需加入活性稀释剂稀释。而使用的稀释剂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刺激性和毒性,因此在研制低黏度预聚物和低毒性活性稀释剂的同时,另一个发展方向是研究水性UV油墨,即以水和乙醇等作为稀释剂。水性UV墨已研制成功,并在一些印刷中获得应用。8
此外,主要在柔印中发挥作用的醇溶性油墨也是一种公害甚小的油墨,主要应用于食品、药品、饮料、烟酒及与人体接触的日用品包装印刷等方面。8
制造工艺制造油墨首先应根据油墨的种类,使用的目的,印刷的对象,色彩及油墨的各项要求和标准进行反复多次的试验,调整各组分的配比,最后确定最佳的配制表。批量生产中按此配制表进行严格的控制操作。印墨的制造工艺流程如图。9
1.油墨颜色分类10
油墨颜色可分为基础色、专色。10
(1)基础色油墨:我们通常把黑色、天蓝色、原色红、原色黄、白色油墨称为基础色油墨青色、品红色、黄色称之为三原色油墨,三原色油墨互相叠加可以呈现各种颜色效果。10
(2)专色油墨:是指一些不通过三原色叠加,通过配墨调出的油墨10
2.调配油墨条件10
①要选择有通风设备保证能排出溶剂和油墨气味的场地10
②要配备防爆灯和标准光源。10
③要配备黏度杯、秒表、天平(台秤)、刮墨棒(展色棒)(10~40um深的一套)刮墨刀、刮墨纸。10
3.不同颜色的调配10
(1)黄色和品红色调配可以调出:中黄色、橙色、橘色、大红色等。10
(2)黄色和青色调配可以调出:浅绿色、绿色、深绿色等。10
(3)品红色和青色调配可以调出:浅紫色、紫色、深紫色。10
(4)青色、品红色、黄色不同比例调配可以调出不同色相:10
①近似黑=青色33.3%品红色33.3%+黄色33.3%10
②橄榄色=青色50%+品红色25%+黄色25%10
③赤紫色=青色25%品红色50%+黄色25%10
④古铜色=青色25%+品红色25%+黄色50%10
③墨绿色=青色40%品红色20%黄色40%10
⑥棕色=青色30%+品红色20%黄色70%10
用专色颜料生产的油墨有些颜色用三原色调不出特有的专色效果,需用专色颜料进行生产。10
(1)金红色:金红色由内体现出的厚重鲜亮的色彩。用红墨和黄墨调配不出金红的光泽。10
(2)桃红色:带有粉色且鲜亮的色彩,偏蓝光。用蓝、红墨调不出来。10
(3)玫瑰红色:带有粉色且厚重鲜亮的色彩,偏黄光,用蓝、红墨调不出来。10
(4)青莲色:带有紫色厚重鲜亮的色彩,用蓝、红墨调不出来。10
(5)群青色:带有紫色厚重明亮的色彩,用青莲70%蓝色30%可调出。用蓝、红墨调不出来。10
(6)金色、银色:只有用金粉、银粉调墨。10
(7)白色:用钛白粉生产,起到铺垫的作用。10
调墨注意事项①调配油墨是首先选用同体系、同厂家的油墨进行调配,严禁使用不同体系油墨调配。不同体系油墨会出现不容反应,会导致油墨和印品报废。10
③调配油墨必须遵循先分析油墨色相,再做小样进行色相匹配,然后进行刮样并确定配墨比例。10
③坚持按比例过秤原则,确保比例准确。使用稀释剂,要少量添加,充分搅拌,确保黏度控制准确。10
油墨污染问题报纸印刷基本都是采用油墨,而油墨污染的问题不可忽视,油墨中的颜料颗粒含有铅、铬、镉、汞等重金属元素,均有一定的致癌性。此外,油墨中含有一种叫做多氯联苯的有毒物质,它的化学结构与农药差不多,如果用报纸包食物,它就会渗到食物上进入人体,人体内多氯联苯的储量达到0.5克时就会引起中毒。轻者眼睑红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重者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肌肉酸痛、咳嗽不止,甚至导致死亡。医学家提醒人们,千万不要用旧报纸来包食物,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读报姿势,脸不要离书报太近,更不要一边看报纸一边吃东西,看完报纸一定要洗手;废旧报纸一定要集中存放,及时处理,千万不可把报纸当成万能包装纸。1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包申旭 - 教授 - 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