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蛇是一种让人害怕的动物,除了它长相不雅、部分蛇有毒外,还因为蛇总是悄无声息地尾随或者攻击猎物,往往在猎物毫无察觉、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将其置于死地。蛇之所以不发出声音,是因为蛇没有声带。尽管蛇的舌头与嘴唇摩擦,或者气流通过气管时会发出“嘶嘶嘶”的声音,但其音量和音调都是非常有限的。
可是,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至南美洲一带的干旱地区,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蛇,能发出很大的声响,这种蛇就叫响尾蛇。响尾蛇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经常摇动尾巴,并从尾巴处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不仅如此,响尾蛇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死后也能发出攻击。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响尾蛇。
响尾蛇
响尾蛇外部特征
响尾蛇,属爬行纲脊椎动物,是一种管牙类毒蛇,蛇毒为血循毒,毒性极强。一般体长约为1.5~2米,皮肤大多为灰色或者淡褐色,上面长有黑褐色菱形斑纹或斑点。响尾蛇的尾端有一串角质环,又叫响环,是响尾蛇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响尾蛇经常翘起尾巴,以每分钟40~60次的频率进行摇动,并发出响亮的声音,30米之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因此被命名为响尾蛇。
响尾蛇的生活习性
响尾蛇的主要食物为鼠等啮齿目及兔等其他细小的动物。它们用毒素快速压制猎物,并会跟踪试图逃走及未被毒素压制的猎物,其攻击距离为其身体长度的2/3,且攻击时不需要把身体拉后。响尾蛇的毒素能使猎物立即麻痹或者死亡。不过,响尾蛇大都是在被惊吓或愤怒下才会咬人,如果不是被逼入窘境或是即时受到威胁,它们一般会尝试逃走,但也不一定。
响尾蛇有时会在躺路中央晒太阳,一旦遇见一定不要惊吓它,并必须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好让它逃走,否则,就很容易受到攻击。
响尾蛇模型
尾巴能发出声音的原因及作用
响尾蛇的尾巴之所以会发出声因,是因为尾巴上有一串响环。响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响尾蛇在一次次的蜕皮过程中留下来的,刚出生的幼蛇尾部仅有一个响环,在成长的过程中,它每蜕一次皮,就会增加一个响环,蜕皮的次数多了,慢慢就会形成一串长长的响环,因此,响尾蛇的年龄越大,响环的个数越多,响环也就越长,发出的声音也就会越大。刚出生的幼蛇因为仅有一环而无法发出声音,当危险来临或者攻击猎物时,它们会像其他蛇类一样悄无声息地向对方发起攻击。
响环发声的原理与哨子差不多,响环是响尾蛇角质化皮肤形成的干燥空腔,其内部又有角质膜隔开,形成一个个环状空泡,仿佛是一串空气振荡器。当响尾蛇摇动尾巴抖时,空泡内就会形成一股气流,气流会随着摇动一进一出,来回振荡, 因此空泡就会发出阵阵响亮的“嘎啦、嘎啦”的声音。
响尾蛇的响环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像潺潺的流水声,因此,很多人认为,响尾蛇经常摇尾巴,是想利用这种响声引来口渴的小动物,等它们误以为是流水声而主动靠近自己,然后便可以不费很大气力便可以猎取美味。也有人认为,响尾蛇之所以摇尾发出声响,是在向它周围的敌人发出警告,意在告诫它们自己的存在,告诫对方自己是有毒的,不要靠近和攻击自己,以此声音来吓跑对方,或者是对方不敢靠近自己。这与箭毒蛙身着彩色靓丽的皮肤来警告敌人基本上是一个道理。响尾蛇摇尾巴发出声响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如果攻击自己的对手非常强劲,响尾蛇就会准备想法逃跑,它不停地摇动尾巴,会让对方误认为尾巴就是它的头部而进行攻击,它就可以乘机溜之大吉了。
准备进攻的响尾蛇
响尾蛇死后也能发起攻击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响尾蛇的头部有能够利用红外线感应附近发热动物的特殊器官,这种器官能够使响尾蛇在死后一小时内,仍然可以探测到15厘米范围内发出热能的生物,并自动做出弹起袭击的动作。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行善者地区医疗中心”的研究者还发现,在咬噬动作方面,响尾蛇有一种反射能力,且不受脑部影响。也就是说,即使尾蛇被人击毙,甚至切除头部后,它们仍然有咬噬能力。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