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朵朵向日葵绽放,仿佛张张笑脸。这样的画面,总能让我们感到惬意,但惬意之余,你是否曾有想过,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是朝着太阳呢?
解释一:由向光性和生长素决定
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对植物的向光性产生了兴趣。为此,达尔文和他的儿子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设置了五株幼苗,其中一株被削去茎尖,一株用不透光小帽遮住茎尖,一株用玻璃罩盖住茎尖,一株用不透明管子遮住茎中段,还有一株不做任何处理。通过对这些幼苗进行单侧光照射,他们发现,被削去茎尖和被遮光小帽盖住茎尖的幼苗没有向光弯曲,而其他三株幼苗仍然向光弯曲。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是植物的茎尖感受到了光线并向其他部位传递相关信号,使得植物向光弯曲。到了20世纪,科学家们在达尔文父子实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终于发现,茎尖传递的信号其实是一种化学物质,他们将其命名为“生长素”。生长素有一个显著特点:易在植物的背光侧富集。因此,向日葵背光侧茎的生长速度总是快于向光侧茎的生长速度,于是向日葵的茎便慢慢朝着向光侧弯曲了。
解释二:由体内的“生物钟”操纵
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他们将向日葵移至室内的人工培养箱,并设置固定光源。结果向日葵并没有一直朝着固定光源“低头”,而是像在室外一样朝着太阳“摆头”,仿佛能够感知太阳的运动轨迹一般。由此,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向日葵“摇头晃脑”不仅仅是因为植物的向光性,同时还有体内“生物钟”调节的缘故。
科学家们继续进行实验,同样是在室内的人工培养箱,这一次,他们没有设置固定光源,而是通过顺序调节室内设置的数个相邻光源,给向日葵一种太阳照射的假象。他们发现,当以24小时为调节光源的周期时,向日葵会正常地“摆头”,仿佛照耀它的是真正的太阳。但当调节光源的周期变为30小时后,向日葵便不再摆头。这个实验再次证明,向日葵体内存在着“生物钟”,这个“生物钟”能调控它的“摆头运动”。
解释三:生长素与生长抑制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自然的规律总是相辅相成,有生长素,也有生长抑制素。叶黄氧化素便是一种能抑制向日葵生长的物质。叶黄氧化素与生长素的聚集位置恰好相反,向日葵茎中的叶黄氧化素,总是向光侧含量多于背光侧。因此,受到叶黄氧化素的影响,向光侧的茎生长速度慢于背光侧,使得向日葵朝着太阳弯曲。
除了以上三种解释,还有科学家认为,向日葵朝向太阳的本质是向热而不是向光。
每种解释都各有道理,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谜语还要留待科学们继续研究。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向日葵的花盘并不会永远朝着太阳,只有未成熟的向日葵,才会表现出这种特质。待到向日葵完全绽放之后,它的花盘便如同雕塑一般,不再随着太阳做“摆头”运动了。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高级教师 李艳芝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