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温度不高却热得直出汗,是何原因?天气、气候的变化是如何预测的?气象预报的手段都有哪些?带着数不清的“天气”问题,一群穿着“科学小记者”马甲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于8月25日走进了中国气象局,参加了由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房山区委宣传部、区教委、区文旅局支持,中国气象局、房山区科技活动中心协办的2022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并在活动中找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炎日下研学气象观测知识
15名青少年及他们的家长一早先来到房山区科技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这里做好出发前的准备。中心里的VR游戏体验展区最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跃跃欲试的排队尝试着。“恐高症都要犯了,腿也麻了”,一个小记者体验完“高空秋千”直呼感觉太逼真。轻松的体验参与让小记者放松了心态,而系统的新闻采写技能培训和“气象”相关的答题过后,他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接下来的要完成的参观任务,也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冒日晒“采集”气象数据
“这就是测量气象温、湿度的百叶箱”,顶着午后炙热的阳光,中国气象局的王老师正在给小记者们科普气象观测场的工作内容,第一个要认识的就是百叶箱。
“预报气温与体感温度为什么不同呢?”王老师解释道,气象温度的测量仪器并不暴露在室外,而是放置在通风、防辐射、防雨的百叶箱中。来自太阳辐射的热源往往让人体感受到的温度更高,由此产生了与气象温度的差异。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百叶箱测量的数据是由人工记录完成的,每一小时在记录簿上登记一次,并将数据上传汇总。如今百叶箱中安装的小型传感器,每秒都会自动传输测量数据。“这边的数据采集器会对接传感器的数据,就像大脑接收着来自手脚传递的信息”,王老师进一步地解释着如今的气象观测变化。
百叶箱依旧是原来的样子,内部测量仪器却更新换了代。正如我国的气象事业发展一样,春风化雨,继往开来。
了解了百叶箱,自动气象站的雨量传感器、辐射传感器、雪深传感器等气象观测的基础设施,小记者们又走进中国气象科技展馆,穿越古今,了解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沿革。
▲探秘古代气象的展厅
走进中国气象发展历史
探秘古代气象的展厅中,讲解老师用视频的方式播放了古人的智慧结晶,他们用龟壳占卜、古墙分时岁、日晷分时、铜鸟相风、琴弦测湿,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
然而,走进近现代,中国最早的观象台却由他国建造。直到1912年,中国自办的第一个气象台——中央观象台成立,成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一个的重要里程碑。
▲小记者参观“奋斗中的气象事业”展区
新中国成立后,气象事业在奋斗中前行。1950年成立的“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承担了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业务,开创的集体预报会商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成功,传回首张风云卫星云图,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幅云图照片。《人民日报》头版也报道我国首次成功发射一颗气象卫星,并发回第一幅云图照片的消息。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19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目前有7颗在轨运行。
风云气象卫星的故事
“气象卫星到底能做什么呢?”小记者们带着疑问走进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卫星中心高级工程师闫小娟为他们讲述了风云气象卫星发展的现状及应用。
▲小记者了解风云卫星家族的故事
1970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气象卫星,如今已历经52年。半百的岁月里,共有19颗气象卫星进入太空,其中包括9颗极轨卫星,和10颗静止卫星,它们都以风云命名,其中奇数表示极轨卫星,偶数表示静止卫星,如大名鼎鼎的风云四号,就是静止卫星。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静止卫星的轨道在距离地球35800公里的空间,几乎与地球同步运行,是相对静止的;而极轨卫星则围绕地球南北极运行,每绕一圈102分钟,一天能绕14圈”。闫小娟还用“毛线球”来比喻,让小记者们更形象地了解极轨卫星的运动过程。
她告诉小记者们,风云卫星在空间、时间和光谱三个方面均有独特的优势。第一是在空间上的广细结合。其中,静止卫星已经实现东西布局,覆盖了从非洲东岸到西太平洋中部的持续动态监测;极轨卫星的三条轨道组网可以实现每天6次的全球无缝隙覆盖;而且,风云三号卫星已经实现了全球覆盖的250米分辨率精细观测。第二是在时间上的快久结合。风云卫星能够实现1分钟时间分辨率的观测,至今已经积累的20年持续观测的数据集,可以用于气候的分析。第三是在光谱上的全超结合。也就是说,从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全谱段覆盖。
▲风云卫星的独特优势
有了这些独特的本领,风云卫星不仅能够监测天气,还能为建党百年、冬奥等重要活动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保障。
“沙尘!”一名小记者认出了在云图上不断翻滚着的图像。这是对沙尘源地的一个观测和分析,能够看到在蒙古气旋的影响下扬沙四起,席卷而来。
除了观测地球的气象,风云卫星也在关注地球五大圈(大气圈、冰冻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变化情况,并且能够监测空间天气,如天问一号的发射、嫦娥五号的返回等重大空间天气保障服务的背后都离不开风云卫星的参与。
2017年9月25日,微信登录界面曾更换过一张云图,由非洲大陆上空视角,变化为我们的祖国上空,它就来自风云四号卫星A星在空间的定格拍摄。未来,风云卫星家族将继续添丁,在空间围绕地球运行,凝望人类家园的同时,观测地球家园的气候变迁,服务人类美好生活。
文并摄/记者 李晶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来源: 科普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