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2022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第四场活动暨首场线下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带领科学小记者们探索了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地学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动手进行了地质科普手绘。同时,还组织小记者们参观了房山区科技活动中心,并进行了新闻写作培训,让暑期生活度过了丰富而充实的一天。
科技中心听新闻讲座
房山区科技活动中心,是房山区政府投资兴建的综合性科普场所,分为科普体验区、科普书屋、气象科普展厅、房山科技成果展厅等部分。展厅内科普仪器丰富多样,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为普及青少年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创造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本次活动在小记者们学习了解公共安全科普知识、分组比赛寻找“场馆安全标识”中拉开了序幕。
今年,房山区科技活动中心对科普体验区的设备进行了升级更新,新增了VR眼镜、X射线检查、行李安检等互动性、趣味性较强的展项。例如X射线检查展项,就完全模拟了机场、火车站安检场景,还配合图文展示更加直观易懂。
活动现场,科学小记者们不仅能亲自体验“安检员”工作,还能清楚直观地了解安检机器使用原理,了解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
北京科技报社首席记者赵天宇为小记者们带来讲座《记者与新闻》,他从记者职业开始讲起,给小记者们介绍了新闻行业的记者名人轶事,并剖析了成为一名合格记者,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与个人品格。接下来,赵老师从记者所从事的行业——新闻工作入手,简要分析了新闻传播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给小记者们讲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新闻宣传报道当中,典型案例与经典事件,通过这些表象挖掘其背后的传播学价值。
结合近年来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新闻视频化呈现加速的事实,此次培训还加入了有关新闻短视频认知、制作、剪辑等内容,给科学小记者们采访报道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线索,收获了同学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地质博物馆探地球奥秘
在北京西城区有这样一家博物馆,虽然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自然科普类博物馆,但在动辄亿万年“岁数”的藏品面前,它漫漫百岁“馆龄”却依然宛若一瞬,这就是创建于1916年的中国地质博物馆。
下午,科学小记者们来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参观,作为中国最大的地学博物馆,这里收藏了20多万件地质标本,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史前生物厅和宝石厅四部分,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地球自身演变和生命发展的全过程。
仰韶文化、北京人头盖骨、中华龙鸟等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原创科研成果;我国田野考古、古人类学、新生代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土壤学、地震学、宝石学等学科研究,都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
走进展厅以后,科学小记者们很快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化石标本与展品所吸引——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向人们展示了亿万年前中华大地恐龙时代的神奇画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唱响了一支生命进化变奏曲;还有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充分感受到地球矿产神奇与魅力。
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略早于恐龙时代,对于研究史前生物进化有着重要意义。但鱼龙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呢?展厅参观结束后,科学小记者们又进行了科普实践活动——鱼龙手绘,发挥自身想象力进行了科普手绘,为生命和物种插上了彩色的“翅膀”。
此次探访中国地质博物馆,是2022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进行的首次线下活动。过程中,活动注重科普教育的创新与融入,将科普实践和科学教育合二为一,这也是在往年基础上一次推陈出新的尝试。
未来线下采访实践活动,将带领小记者们走进更多科普教育基地、场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全方位新闻素养的提升。线上科普活动结合“双减”要求,以科学兴趣入手,邀请科普领域的专家名师,通过讲座和互动提问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科学写作、观察、表达、探究等综合能力。
撰文/记者 赵天宇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来源: 科普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