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2022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第三场活动成功举办。本次邀请科技史与博物馆独立研究者、科普科幻作家马之恒为房山科学小记者带来讲座《走进阿尔希那的科技馆之梦》,为同学们讲述百年前人类社会急速走向电气化时,科学家们建立博物馆的故事,用科技史为同学的创新思维打开了全新的角度。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全体师生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邀请参与对象,全程参与了直播课,校科学小记者代表还在直播活动中与马之恒进行深入交流互动。来自一直播、北京科技报、今日头条客户端等18.1万名观众在线同步收看,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阿尔希那与科技馆的故事

费朗·阿尔希那·帕莱雅达是西班牙著名的发明家和科学教育家。他出生于1861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之时,人类社会正急速走向电气化,已有的科学体系也正在经受极大的挑战。但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西班牙基础教育仍然由宗教机构提供,学校的课程与工业社会的实际需要脱节,使得西班牙工业人口供给出现了严重缺口。

阿尔希那迫切希望为改变公众科学素质做出贡献,19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阿尔希那在没有预约也无人引荐的情况下来到英国皇家学会,拜会了此前素不相识的实验物理学大师约翰·丁达尔。与丁达尔的交流使阿尔希那印象深刻,转向实验物理研究的阿尔希那,终于找到了适合西班牙科学教育的道路——科技馆。

1897年,在写作《新科学》的过程中,阿尔希那不幸患上了肺结核,被迫前往山区疗养,他因此在自己疗养的别墅一楼建立了“互动实验室”,成为通过演示实验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的平台。他不仅购置了大量科研器材,还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演示设备。其中一些,已经与今天的科技馆展品异曲同工。

遗憾的是,在互动实验室竣工的第二年,阿尔希那的肺结核病情急剧恶化,英年早逝。但理解他的事业的人们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致力于为巴塞罗那的青少年提供体验科学的机会。

经历了内战和法西斯主义的混乱,实验室经历了展品老化和演示与管理人才的凋零,使阿尔希那实验室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逐渐破败,直至90年代完全关闭。但在此之前,它一直是西班牙第一座现代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中心。

科学教育与创新精神

在提问环节,科学小记者们结合课程本身就老师提出的“阿尔希那实验室位置”“阿尔希那会见哪位科学大师”等问题进行了回答。这些书本以外的科学史学知识,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小记者们思维的发散性和课程的突破性。

互动采访环节,就同学们提出有关知识学习和学科学习的问题,马之恒结合自身经历谈了看法。他告诉小记者们,自己上初中时曾经经历了学习成绩的一个低谷,后来通过调整学习方法,逐渐走出了困境,并对生物和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选择职业时,也长时间在这两门学科间徘徊。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科学史研究者,从事这个工作以后我才发现,不管是生物还是历史,自己以前学的很多学科知识都是有用的,因为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融合的产物。”他鼓励同学们要学好当下每一门课程,并在此过程当中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

谈到科学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马之恒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对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且面对困难时,能不断探索出解决的方案。他用自己研究阿尔希那时的事情举例说,关于阿尔希那的很多文献资料不仅年代久远,且是用加泰罗尼亚语书写的,翻译起来有很大困难,但这也是挑战创新的一个过程,也让自己逐渐感悟到阿尔希那身上那种执着坚持的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反过来也影响到了自己的科学史研究。

2022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线上科普活动结合“双减”要求,以科学兴趣入手,邀请科普领域的专家名师,通过讲座和互动提问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科学写作、观察、表达、探究等综合能力。除了线上活动以外,暑期也将开展科学小记者们亲临科普基地、科普展馆实地参观体验活动。

撰文/记者 赵天宇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来源: 科普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