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926 篇文章

从19年冬至今日,新冠肆虐,全球数以亿计的人感染,数百万人因此丧生。新冠病毒的可怕大家有目共睹,这几年我们经历了武汉、西安、上海等国内数次大爆发,全国人民驰援疫区,声势浩大,可见新冠病毒之威力。

众所周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移民对美洲原住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数以千万的数量骇人听闻。但更残酷事实是,屠杀的数量比起因他们带去美洲的天花、流感等病毒而死的原住民简直九牛一毛。

//

据统计:因感染“西班牙流感”、HIV病毒而死亡的人数以千万计,提起“埃博拉”就让人联想到可怕的出血热和可怜的、绝望的非洲儿童。

令人胆寒的天花病毒(图源网络)

那么面对肆虐的病毒我们只能束手就擒么?

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医疗条件比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有效抗病毒的药物仍旧屈指可数,而且效果有限,所以抗病毒药物只是万不得已的备选方案。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上医治未病”的说法,有效预防疾病才是最高级的治愈手段。当我们面对病毒所致疾病手足无措的时候,治未病的“病毒克星”--疫苗应运而生。

谈起疫苗的历史,最值得骄傲的是,疫苗最原始的形态起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医书称作“人痘接种术”,指的是取天花患者痘痂制浆,接种于健康的儿童,使其产生免疫力,以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

天花是唯一一个被人类彻底征服的病毒,可能今天的我们提起天花不会有什么波澜,但是历史上天花已经存在千年,夺走了几亿人的生命。如今,人类靠天花疫苗征服了这种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疫苗作为病毒克星当之无愧。

疫苗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抵抗病毒的呢?

疫苗的本质就是通过将修饰改造过的病毒类物质注入体内,在确保不致病的情况下,模拟病毒对我们人体的入侵,而诱发我们身体产生这种对抗病毒的有效武器--抗体。比如:我们机体之所以能从病毒性感冒中痊愈,主要靠的是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杀灭,其中最主要的“武器”就是抗体。

有了抗体的保护,当真正的病毒入侵人体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能像久经沙场的老兵一样,将入侵的病毒迅速扼杀,将疾病阻挡在免疫系统筑成的万里长城之外,确保“国家”太平。

注射了疫苗就一定能预防病毒入侵么?

其实注射了疫苗也不一定能抵御病毒入侵。因为病毒是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其结构非常简单,同时也决定了其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比如从19年到现在新冠已经产生了多种变体,其整体变异方向趋向于低毒性和高传播性。

新冠病毒结构简图(图源网络)

有研究表明:接种了新冠疫苗后仍然有可能感染奥密克戎,但是重症概率远小于未接种人群,这就意味着接种疫苗而产生的抗体,对奥密克戎的入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难道疫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么?

通常情况下,获准上市的疫苗,都是经过实验人员无数个日夜的研究、重复实验,将损害降至最低,达到医学水平上的安全之后才会面向社会人群进行接种。

但是说到底疫苗就我们人体而言,还是异源性的“入侵者”,人体对于异源性的物质自然会有反应,只是因为个体免疫系统的差异,对其反应程度不同罢了,因而有的人接种疫苗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常见疫苗分类及代表(图源网络)

那么为了避免疫苗可能诱发的不良反应我们该怎么做呢?

接种前

首先明确身体条件,是否有过敏史、用药史、基础疾病、发热、妊娠、备孕、哺乳等。有的话及时询问医生,看是否符合接种条件。其次了解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做好心理准备。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接种部位的红、肿、热、痛,全身性的心跳加快和呼吸、消化系统症状。

接种时

配合确认接种疫苗的名称、剂量、接种方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操作。如有接种过程中的不适如晕针应及时反应。

接种后

听从接种人员指示,按压出血部位以止血。配合在接种处留观30至少分钟,发现异常应立刻反馈给接种人员,以避免接种后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接种疫苗24小时内通常不建议洗澡或进行剧烈运动,以避免接种处沾水或者汗液导致局部感染。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寒凉、易过敏的食物。

如果疫苗需要多次接种,则应在接种完成后询问并预约下次接种时间,按时进行接种。如果接种后出现了轻微不良症状,建议密切观察,不用过度惊慌,如果不良症状持续或存在加重现象,要及时就医。

最后,我国当前疫情仍面临严峻挑战,奥密克戎新变体传播性惊人,我们呼吁公民积极配合接种新冠疫苗,做好个人防护,为抗疫事业尽一份力。“你一苗我一苗,新冠病毒无处逃。”也希望每位读者:健康相伴,有爱同行。

参考文献:

[1] Li Q, Wang Y, Sun Q, Knopf J, Herrmann M, Lin L, Jiang J, Shao C, Li P, He X, Hua F, Niu Z, Ma C, Zhu Y, Ippolito G, Piacentini M, Estaquier J, Melino S, Weiss FD, Andreano E, Latz E, Schultze JL, Rappuoli R, Mantovani A, Mak TW, Melino G, Shi Y. Immune response in COVID-19: what is next? Cell Death Differ. 2022 Jun;29(6):1107-1122. doi: 10.1038/s41418-022-01015-x. Epub 2022 May 17. PMID: 35581387; PMCID: PMC9110941.

[2] Jared M. Diamond / W. W. Norton & Company / 1999-4-9 / USD 18.95. Guns, Germs, and Steel :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3] 黄建东.人类征服天花的里程碑——话说詹纳“牛痘接种法”的发明[J].发明与创新,2003(09):42-43.

[4] 新宇,赵雪,柳燕.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以及疫苗研究现况[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22,28(01):1-8+12.DOI:10.19837/j.cnki.ahyf.2022.01.001.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护理部 张仕承

来源: 达医晓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