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风的编号和命名

从1959年起,我国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17.2米/秒)的热带气旋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编号由四位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年份,后两位是当年热带气旋出现的序号。在上世纪初,日本开始为热带气旋编配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我国与日本的编号方式基本一致。为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台风编号的混乱,日本气象厅在1981年获委托,为每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内的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编配一个国际编号,并且延续至今。

如上述的台风“鸣蝉”,其国际编号是0314,即为2003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内第十四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因为各气象机构对热带气旋强度的评估有所不同,有时会对是否编入热带气旋中有差别。如在2006年台风季,中国气象局对一个未被日本气象厅命名的热带气旋作出了0614的编号,因此在余下的热带气旋编号中,我国的编号都比日本气象厅的编号大一个数字。1998年12月1日至7日,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

(WMO Typhoon Committee)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第31届会议,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对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旨在帮助人们对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强警报效果。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编号。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

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越南和美国(在亚洲的关岛是美国海外属地)等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供10个备选台风名,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和循环使用。每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大约产生27个台风,最近十几年产生的台风有所减少,因此140个台风的名字约是每六年轮回一次。下图是2020年列出的台风命名表。

我国根据台风名称由两个或三个简体中文字组成、英文名不超过9个英文字母、发音容易、没有不好的意思、不产生歧义、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和不做广告等命名要求,提供了十个台风名称。目前,属于花名有三个,海棠(Haitang)、杜鹃(Dujuan)、木兰(Mulan);属于神话中掌管一方的神仙有三个,分别是海神(Haishen)、风神(Fengshen)和雷电之神“电母”(Dianmu);属于树名有一个,银杏(Yinxing);属于海洋生物有一个,海葵(Haikui);属于动物有一个,白鹿(Bailu);属于神话故事人物有一个,“悟空”(Wukong),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亚洲的14个成员中,大部分用较“温柔”的名称命名台风,如女士的名字,温顺动物、植物、水果、食品和星座名等,大多有文雅、和平之意,为严肃刻板的气象科学技术增添了形象而浪漫的色彩,一方面是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能小些;另一方面希望台风的光临可解除当地干旱和酷热等。

作者:陆悦铭,1963年3月出生,正高级引航员,现任中国引航协会引航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副秘书长。1983年起从事引航相关工作,已经引领各类中外船舶6000余艘次。到目前为止,在专业报刊杂志发表各类论文、科普文章八十余篇。

来源: 中国航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