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今天3时20分
我们迎来清明
一个“很巧”的提醒:
4月3日-5日,是清明小长假。
4月3日,三月初三,是踏青游春的上巳节,
4月4日,寒食节(冬至后105天),
不同于上巳“信可乐也”的氛围,
4月5日3时20分,清明至。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今时今日我们口中的“清明”,
其实是清明节气、上巳节与寒食节
三个时节交汇融合而成。
时光悠悠
天朗气清,春和景明
新故在这里交织
过去、未来
引人们深思
清明·三候 一候 桐始华 第一个五日,白桐绽。 《埤雅》中载,桐树知晓日月变化。 白桐花开,清明恰来。 照水扶风,幽芬沁脾。 二候 田鼠化为鴽 清明·养生 少吃“发物” 清明节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养生宜养肝,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时节最旺。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还可造成各种疾病。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羊肉等,应少吃或忌吃。 其实,任何时候都宜多吃蔬菜水果。 摄影:ANDREA FRAZZETTA 忌久坐卧 清明“春瘟”流行,但人们不可闭门不出,更不能坐卧过久。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诚然,万事过度俱反,季节交替之际,应保持平和心态,适当运动强健体魄。 中国云南腾冲玉璧村,孩子们在春光中玩耍。 摄影:周娜 清明是上坟祭祖的大日子。大姓宗族,由族长带领族人到祖墓团祭,更多的是各家各户自往先人茔地跪拜祭祀。 青团是清明上坟祭品,也用来自食或款待亲友。将雀麦草汁和糯米粉一起舂合,然后包进豆沙、枣泥等馅料,垫上芦叶蒸。蒸熟出笼的青团,香气扑鼻,色泽鲜绿。 “清明螺,赛老鹅”,清明前后,螺蛳肥壮,味道极好,让人为之倾倒。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清”。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炒螺蛳和老藕。这都是养蚕人家立的规距,据说,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顶瓦缝里抛,声音能吓跑老鼠。同时,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窝,不再出来骚扰蚕。那么老藕哩,是不是断后能拉出更长的丝来? 一支折菊,予故人 一行泪水,忆往昔 一杯清酒,寄相思 清明的意义 是缅怀先人,抚今追昔 美好并不永恒 终究要随时间离去 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要认真对待 身边的每个人、每一天 清明最大的意义 是珍重,也是珍惜 清明·习俗 清明节由来已久。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定下寒食节,各家各户不点火只吃冷食,而寒食节后一天为清明节。 《旧唐书·玄宗纪》载:“寒食上墓,宜编五礼,永为恒式。”将墓祭时间固定在寒食节。宋代又规定:“寒食至清明之日,各地均须祭扫陵墓……以尽恩时之敬”。 清明之日,踏青扫墓,缅怀逝者, 体现出古人顺应天时, 追求天人合一的朴素理念。 细雨丝丝,烟柳垂泪,行人断魂, 是对逝者的缅怀; 万物生发,春光正盛,天清地明, 是对生者的祝福;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思忆故人是为更好地面对未来, 追溯是为更好地传承。 墓边花草恣意生长, 亦如人世间希望生生不息。 荡秋千 唐宋时期,民间多爱在清明踏青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就此舞荡嬉戏。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所以清明也作“秋千节”。 摄影:JHULAN MAHANTA 清明·饮食 青团 清明时分,中国南方多地有食青团、艾草粑的习俗,人们通常将雀麦草汁和糯米糅合在一起,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草香绵长,亦口感清新。 清明螺 清明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正所谓“清明螺,抵只鹅”.螺蛳的烹调方法也颇多,炒、拌、醉、糟、炝,无不适宜。“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形容的就是清明螺的美味。 馓子 “馓子”,古时叫“寒具”,为寒食节禁火时食用。北方馓子主要以麦面为主料,粗粝干爽;而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精巧细致。油炸成的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香脆可口。 山河万里一樽酒,思念不言中!清明,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把节日与节气结合的日子,在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又是一年清明时,繁花盛开万里山河,让我们在思念中凝聚力量,迎着春光,向未来前行! 适度“春捂”,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 在饮食上,宜少食燥热食物 多吃柔肝养肺健脾的食物 如荠菜、芹菜、油菜、菠菜、胡萝卜、 莴笋、韭菜、山药、大枣等 适当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注意补充水分 屈膝悬空侧摆腿 此为臀部训练动作,站立双脚与肩同宽, 右膝弯曲,左腿从侧面抬起保持悬空, 用左臀发力,带动左腿上下摆动, 此动作一定要注意发力点在臀部, 而不是靠腿部惯性上下摆动。 四个八拍后换另一侧练习。
扫墓祭祖
来源: 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