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性质的诠释

四、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引力场中传播路径发生偏转,这是几何短程距离的体现。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是平面几何的短程线;然而在被弯曲的四维时空里,短程线也被弯曲了,所以光在弯曲的四维时空中走的短程线是曲线。故光的直线传播既是几何短程线的体现,也是物质本初性的深层外现,当然其根源在于光子。

运动是物质的天性,物质只有运动才能存在。物质以运动的天性存在于宇宙时空中,而物质的运动又包括旋动和进动;尤其是微观粒子的运动,更同时具有旋动和进动。光子是微观世界的一种粒子,当然具有旋动和进动,而光的直线传播就是光子进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所谓进动就是,一个物质在自由时空中以短程线的路径向特定方向前进。上篇文章中说光子具有光子不变性,这一性质不仅体现为光速大小在真空中是一常数,也体现在光的运行方向走短程线。进动和不变性有什么关系呢?进动是光子运动天性的一个侧面,而不变性在极力维持这个状态。

五、光的反射。

光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发生反射。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同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体现了光的粒子性;但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常常用惠更斯原理解释光的反射现象。惠更斯原理的核心是指波传播中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子波源,以后的波动状态就由各处波动形成的包络面共同决定;并且认为子波的波速和频率与初级波的相等。用惠更斯的波动性解释光的反射比较复杂一些;由于光具有粒子性,并且光的反射又体现了光的粒子性,因此用粒子性理解光的反射比较容易。举个例子,把一个玻璃球斜扔向水泥地板,玻璃球着地后就会沿着相反方向反弹出去。光射到分界面时,就是组成光的光子碰撞界面,这和玻璃球撞击地面一个道理。

六、光的折射。

光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折射。根据折射定律(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n=sini/sinr =C/v(n是玻璃折射率;C为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近似为真空中的光速;i为入射角,r为折射角)知,光在玻璃中的速度小于空气中的光速C。用惠更斯原理可以理解光波的折射,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光折射导致的速度变小。要从根本上解释光折射导致的速度变小,还必须从光子方面入手,因为光的所有性能都是光子秉性的直接或间接体现的结果。有人认为,玻璃吸收了光的一部分能量,所以光速才会变小。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根据光电效应和量子理论,原子或者分子只能吸收整个光子;也就是说一个光子要么被全部吸收,要么一点也不吸收,不可能一个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被吸收而剩下另一部分能量。这样一来,光通过玻璃后,只能是一些光子被玻璃吸收,而另一些光子穿出玻璃。穿出玻璃后的光子与这些光子进入玻璃前的状态,除了发生了位置偏移外,没有任何现象改变。换句话说,穿出玻璃的光和入射时的光,他们的速度都是常数光速C;而这些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是v,v是比常数光速C小的速度。我猜想光速变小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光子在玻璃中由于被吸收,导致光滞后运动而光的速度变慢。玻璃吸收了光的一部分能量使光的强度变弱,而穿出玻璃后的那部分光的速度依旧是光速C。那么光进入玻璃后的速度为什么会变小?我们把光波传播中的光子进行编号1、2、3、……、100,假设这一百个光子排成一纵队,前面的第一号在A点、后面的第一百号在O点位置,当光波在玻璃中由A点传到B点时,前面九十九个光子全部被玻璃吸收,而只有第一百号光子到达B点。实际上是光子100号从O运动到B,而我们误认为是光子1号从A运动到B;事实上光波的传播现象也是从A运动到B。即从宏观现象看,光从A运动到B;但在微观世界里,是100号光子从O点运动到了B点,因为前面的99个光子都被玻璃吸收了。我们测量出来的距离,是光在玻璃中运动的距离AB,时间却是光子在OB运动的时间,所以光的速度就变小了,这样以此类推,最后光在玻璃中的速度自然就小于空气中的光速C。

第二,光子的存在或运动发生了转化而致使其速度变慢。如果第一种情况不能完美的解释光在玻璃中速度的变慢,那么可能是光子进动与旋动之间发生了转换;或光子存在的动能和光子的其它性能发生了转化,从而导致光速度的变小。光进入玻璃后,一部分光子被玻璃吸收,另一部分光子穿出玻璃。穿出玻璃的那些光子在玻璃中速度小,是因为在玻璃中光子的进动动能转化而隐藏起来,而光子的总能量没有改变;当光穿出玻璃后,光子隐藏起来的那部分能量又转回并以速度的形式凸显出来。不同的介质迫使光子能量转化的程度不同,所以只有真空中光的速度才是光速C。

以上两种情况,只是能子源的一种猜想,当然折射过程中光的速度为什么会变小,也可能存在其他原因。但由于条件和能力有限,现在就只有这样的认识。

光子的结构性

上篇文章讲到光子不是最基本的粒子,这暗示光子有内部结构。光的种种迹象和现代物理理论体系,都表明光子具有内部结构。

第一,光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的承载者和传播者都是光子。电磁波家族非常的庞大,其有数以万计的波段,各波段又有数不尽的不同频率。在一般情况下除了多普勒效应外,电磁波(包括光)的频率是不变的,即光的颜色不变(以后用光代替电磁波)。不同颜色的光,频率不同,振动状态就不一样,这说明光的颜色不一样,组成光的光子的能量就不相等,根据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光子能量E=hf(h为普朗克常数,f是光子的频率)。如果光子没有内部结构,则最基本的光子以多能量状态的形式存在,这不符合真实的量子理论,更违背了微观粒子存在的物质时空质能性。所以多种类的光子必然具有内部结构。

第二,现代物理研究得出,一对正反粒子淹没成光子;光子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正反粒子。根据能量守恒,一对正反粒子淹没后至少形成两个光子或更多;同理至少两个光子才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成正反粒子。如果一个光子和一对正反粒子发生了转化,那就违背了动量守恒定律,这是不允许的现象。不管是两个或更多个光子与一对正反粒子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必然会有微粒之间的破离和合成。不可能几个光子简单碰几下就变成一对正反粒子,而没有断成键的发生;也不可能一对正反粒子简简单单一碰就变成几个光子,而不经过粒子键的断裂或合成。光子和正反粒子的转化过程中,有更深层次的粒子之间的断键和成键过程,当然这是一种高级粒子间的强能键,而不是分子键或离子键这么简单。既然有成键和断键过程,就必然有内部组成结构,所以光子也有内部组成结构。

由以上两方面说明,光子不是最基本的粒子,它具有内部组成结构。光子有什么样的内部结构,这需要在未来人类科学的丛林中不断求索。

光的本质之源

综上所述,光是由大量光子组成,光的本质之源就是光子的本质,光子的本质就是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是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种规范玻色子。

一、光的本质是波粒二象性,这是光子的粒子性和微观粒子波动性的体现。二、光子具有内部结构。三、光具有光速不变性。这是光子不变性的外在体现。四、光不能静止。光不能静止是因为光子不能静止。光子没有静止质量,但有运动质量,其大小为m=hf/c²(f是光的频率)。五、光子没有惯性,但具有比惯性更高级的光子不变性。惯性是物质本初不变性的低级形式,光子不变性是物质本初不变性的一个特例。

以上内容是能子源所学心得,望见者多多指教!版权所有,违之必究。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