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去医院,抽血。

常规去体检,抽血。

准备做手术,还是要抽血。

……

抽血,抽血,抽血。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胖科有一样的感受,不管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只要去了医院就离不开血液检验,血液中为什么藏着这么多信息?而血液化验单上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又是如何反映出我们身体状态的呢?

血液如何反映身体情况?

我们身体里的血液从何而来?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各种血细胞都起源于共同的骨髓造血干细胞,这些细胞的生成受到造血微环境、细胞因子、造血相关基因等极为精细的调控,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血细胞。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负责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活动所需的物质和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等,血浆的成分变动可以反映出机体的代谢活动和环境的改变。

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溶解在血浆中的各种成分都会保持相对恒定,当器官和组织发生病变时,血液就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改变,测定血液成分,就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如何看懂 “常规”的血常规?

说起最常见的血液化验检查,一定非血常规莫属了。那我们要如何从一长串条目中理清头绪,看懂这份最“常规”的血常规化验单呢?

这还要从血常规中“鼎足而立”的三大成分,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说起。

图虫创意-902808181580759054.jpeg

红细胞运输氧气示意图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首先就是数量最多的红细胞,它的存在不仅使我们的血液呈现红色,其中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还担负着血液最重要的“使命”:携带氧气,这样就可以通过血流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

红细胞计数

男:4.0-5.50×1012/L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浓度

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新生儿 :170-200 g/L

当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说明患者可能存在贫血,通常会有缺氧和面色苍白等表现,接下来,还需要结合其他项目,对贫血的发病机制和病因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平均红细胞体积

男:80-100 FL

女:80-100 FL

新生儿:97-109 FL

红细胞体积大于正常值的贫血,被称为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红细胞体积偏小的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而红细胞体积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贫血,则通常是急性失血,或造血系统出现异常导致的。血常规能判断有无贫血,但对鉴别贫血的原因就无能为力了,常常需要其他的血液检查甚至需要对骨髓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化验。

其次就是血小板,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脱落的碎片形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止血。

血小板计数

125-350×109/L

如果化验单中的血小板数目低于正常值,意味着人体可能存在出血风险,而长期无诱因的血小板增多,则应该注意排查肿瘤性疾病。

而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就是所谓的五分类),由于家族庞大,与它相关的结果往往占据了整张检查单的“半壁江山”。

白细胞主要发挥免疫功能,因此白细胞的数目和所占比例往往能反映出人体是否存在感染。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计数

3.5-9.5×109/L

单核细胞

参考计数范围为0.3-0.8×109/L,参考比例为3-10%。

中性粒细胞

参考计数范围为2.0-7.5×109/L,参考比例为50-70%。

淋巴细胞

参考计数范围为0.8-4.0×109/L,参考比例为17-50%。

嗜酸性粒细胞

参考计数范围为0.02-0.52×109/L,参考比例为0.4-8.0%。

嗜碱性粒细胞

参考计数范围为0.00-0.06×109/L,参考比例为0.0-1.0%。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工不同,当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升高,往往意味着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或存在细菌感染;病毒入侵则往往会导致淋巴细胞增多;而寄生虫感染或过敏状态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就会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感冒时,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果化验单上的淋巴数目高,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正常,就提示我们应该要考虑是不是要放下手里的抗生素,改吃抗病毒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感染不仅不会引起白细胞增多,反而会导致白细胞下降,例如艾滋病病毒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减少,严重细菌感染及伤寒等特殊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

除了反应性的白细胞数量改变,造血功能异常或肿瘤性疾病,也可能造成白细胞的数量改变,因此我们需要留意异常数值,以免造成漏诊和误诊。

血常规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做出一个综合的判断,是诊断病情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因此,读懂血常规化验单也是每个医生的必备功课。

血液还与哪些疾病有关?

除了血常规,还可以通过生化实验方法检测血浆的各种成分,比如常见的“肝功”、“肾功”检查,通过对肝肾等器官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显示器官功能的基本状况,是判断器官功能的重要参考依据。

图片

血生化检查单

来源:科普中国

与专查血细胞的血常规检查不同,血生化检查“瞄准”的是血液的血浆部分。

血生化检查中,各种酶和白蛋白的含量能够反映肝功能的状态,而肌酐、尿素和电解质等指标则能提示肾脏的健康状况,能够帮助人们判断健康情况,并以最快的速度锁定疾病范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还有许多复杂的疾病也能通过检查血液来进行分析鉴别。

以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为例,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想在体检时进行常规的癌症筛查,需要进行B超、核磁共振、内窥镜、CT……等一系列辅助检查,光是名字就看得胖科眼花缭乱,更不要说有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癌种进行调整。

如果要一个没有专业医学背景的人自行选择,很难能不走“弯路”就选到最适合自己的检查项目。

如果这时候有人告诉你,只需要抽血检查就能筛查出我们体内是否存在癌变的风险,你会不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呢?

其实,许多体检机构早就通过血液、尿液等样品检查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来判断受检者是否患癌的项目。但是由于肿瘤标志物检查,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比率较高,因此,在权威医学指南中,肿瘤标志物并不是筛查癌症的可靠标准。

而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破裂的肿瘤细胞会向血液循环系统中释放DNA碎片,如若能及时检出血液中属于肿瘤细胞的DNA碎片,就能在肿瘤形成之前检测出机体内癌变的存在。

不仅如此,根据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公布的研究成果,检测血液中的RNA标志物,还能用来判断受检者是否患有抑郁症。目前,抑郁症的诊断主要基于医生的主观判断,而这一研究成果可能在未来为抑郁症的诊断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血液就像我们体内奔腾不息的红色河流,复杂又迷人,胖科也希望科学家们能更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更多和血液有关的奥秘。

大家还知道哪些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进行筛查和诊断的疾病?不妨在评论区留言,有机会的话,我们会在后续的分享中,继续和大家谈谈和血液检查有关的那些事情哦!

创作团队: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团队

审核专家:金涛,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来源: 中国数字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