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但是今年的月亮要等到十七才会圆,而且公历比去年还早了11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整理/新媒体编辑 李云凤
今年元宵节比去年早11天
今年元宵节的公历日期是2月15日,而去年对应的公历日期是2月26日,明年对应的公历日期则是2月5日,这意味着今年的元宵节比去年早了11天,而明年的元宵节又比今年早了10天。
▲2021年2月26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游客在南京夫子庙景区内观灯赏景(图片来源:新华日报,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同样是元宵节,为啥有公历日期相差这么多呢?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赵之珩解释说,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叫作农历,这是一种阴阳历,以月球圆缺,即月相盈亏和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为依据。中国农历历法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积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在公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则为366天。两者相差11天左右。
为了补齐与回归年相差的天数,不致造成月份和季节的严重脱节,调节的方法是在有的年份安排13个月,有两个一样的月份,称为“置闰”。“置闰”的规则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由于我国历法中有“置闰”这样的巧妙安排,每年元宵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总是要么提前11天左右,要么推后19天左右。这也造成,有的年份公历2月过元宵节,比如2016年、2025年;有的年份公历3月过元宵节,比如2018年、2037年。十五的月亮十七圆
今年的元宵月不是“十五圆”,也不是“十六圆”,而是“十七圆”,最圆时刻出现在2月17日0时56分。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每逢农历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农历十五左右,月球上亮的一面全部对着地球,我们可以看到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间隔长度称为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53059天。
同是农历初一,“朔”可能发生在凌晨,或者上午、下午,也可能发生在晚上,而且每个“朔望月”本身也有长有短。这样,月亮最圆时刻的“望”最早可发生在农历十四的晚上,最迟可出现在农历十七的早上。但由于“朔”一定在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平均起来要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才是“望”,所以月亮最圆时刻的“望”以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这两天居多。
统计发现,“满月”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农历十六,其次是农历十五,再次是农历十七,最少的是农历十四。
“像今年元宵节这样‘十五的月亮十七圆’是比较少见的,上一次出现还是在2013年2月26日(正月十七),下一次将在2029年3月1日(正月十七)再现。但不管是何时圆,人们用肉眼观赏到的月亮基本无差别,都是一样的花好月圆,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在元宵节当晚赏月抒怀。”林愿说。
(内容综合自新华社、新华日报)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