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路线: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考察返航途中曾停靠阿拉斯加诺姆港进行油水补给。本次考察的主要工作区域是白令海、楚科奇海。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号,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年9月9日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

考察内容

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北极是大气海洋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全球大气气候系统形成和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大气与海洋间能量、物质的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气、海-冰-气界面上。研究海-冰-气能量、物质交换,对正确理解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提高我国天气、气候和自然灾害预报水平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考察经由的海区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海,多条大型河流汇入该海区,陆源物质向加拿大海盆输入,将影响北极加拿大海盆的生态结构和环境。西伯利亚大陆架有厚厚的沉积层覆盖,对该海区的现代沉积过程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可以揭示北冰洋沿岸陆海相互作用过程,了解陆架海与海盆之间物质交换特征和机理,揭示生源要素源和汇的作用。

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北冰洋海盆中由北极过程形成的低温高盐水体与大西洋和太平洋水系的交换,严重影响着这些大洋的海洋学环境。北冰洋的楚科奇海和太平洋的白令海是两大洋水体交换的必由之路,决定北冰洋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对我国环境与资源的影响。通过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及海盆衔接区的水文、营养盐、化学示踪物及海冰的调查研究,阐明该海区的水系结构和环流特征及其与加拿大海盆的水体交换,提出北冰洋与北太平洋的水体交换和物质输运模式,探讨北冰洋与西太平洋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我国渔业发展的影响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作用和反馈。北冰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之一,也是21世纪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地。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远洋渔业国家,其中分布在北太平洋从事作业的渔船约有12()艘,虽然只占海外渔船总数的1/8,但产量却占海外总产量的26.4%,因此,在北冰洋及周边公海海域进行结合海洋环境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将对在该海域从事渔业生产的我国远洋渔船作业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在上述海域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这次科学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源数据及样品;最大水深达3950米的水文综合数据;5.19米长的沉积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层雪样、浮游生物、海水样品等。根据初步分析,参加这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和新发现,如大气科学家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蒙盖

着一层厚厚的“棉被”——逆温层,它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厚,同时还发现了该逆温层的屏障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此次北极科学考察,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作出了中国人的贡献;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圆满成功,取得了多项创新与突破,为2()世纪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谱写了又一曲凯歌!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由40多个单位组成,其中包括14个新闻单位的20名记者。值得一提的是,在71天的航行中,人民日报社记者任建民以他独特的观察及细心的体验,写出了大量关于北极科学、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报道,并推出了关于此次北极科考的《雪龙闯北极:中国首次北极科考探险纪实》一书。

进行北极科学考察不仅能增强我国对北极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我国极区远程后勤保障的发展,而且也表明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进取,参与探索自然、保护地球的决心和能力。

1999年7月1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首航北极,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北极科学考察。

作者:余春

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进修于中山大学研究 生院现代文学专业。曾任《海军装备》杂志总编辑、编审、大校军衔、专业技术四级;第三届中国期刊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 会会员,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客座教授,海军飞行安全管理专家, 武器装备管理专家,资深编辑。

长期坚持文学创作、撰写科技文章、举办专题讲座,从事武 器装备的发展研究,尤其在高科技装备的风险管理研究领域成果 显著。出版作品涉及文学和科技多个领域。二十余次获得军内外文学创作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三次被评为海军先进出版工作者,三次荣立三等功。

来源: 中国航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