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

正在做年终总结的各位,

请接受以下灵魂拷问三联:

早睡早起实现了吗?

减肥成功了吗?

50本书看完了吗?

那些年初立的flag,在无数个刷手机、玩游戏、追剧的日日夜夜中纷纷倒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既然那么多,不如再拖拖。拖延症蹉跎了岁月,拖垮了年华。我们该如何打破拖延的怪圈?

拖延症是病吗

拖延症不是疾病。它的准确名称应为拖延行为,即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

心理学家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的成年人报告自己有拖延行为。由于绝大多数人认为拖延不是好事,所以实际数字只会比20%更高。

拖延症是如何形成的?

关于拖延症这个“坏毛病”的形成,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给出了解释:人脑有两个系统,一是边缘系统,进化较早,负责对环境中的即时信号作出反应,例如看到、听到和摸到的内容;二是前额叶皮层,进化较晚,负责抽象的思考,比如制定计划等。但是由于人的边缘系统发挥主导作用,人们倾向于做让自己轻松的事情,而抵制去做自己认为很困难的事。

当然拖延症还有一些复杂的个体化心理动机,例如:有些人怕被人指责,一定要确保正确无误不能出丑;有些人的拖延症是内心的完美主义作祟,认为必须准备得万无一失才能开始;有些人觉得别人根本不在乎自己,没人注意得到自己是否会按时完成。

你的焦虑可能来自拖延

拖延一时爽,但一直拖延往往会诱发焦虑情绪。

试想,你明天就要考试了,可今天还没复习。看着眼前一叠厚厚的复习资料,如何保持淡定?所以,面对截止日期的到来,个体往往会焦躁不安,不知所措。

更严重的是,这样的情绪体验还会带来生理反应。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拖延产生的压力会导致个体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可见,拖延行为伤心又伤身。

此外,拖延症会带来“高效”工作的假象。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越是临近截止日期,我们完成任务的节奏就会越快。这种被迫提升的效率会让我们产生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处理紧急事务的。反过来,恰恰是这种错误的认知加剧了我们对拖延的依赖——既然我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何必抓紧每分每秒。然而,偶然的“赶趟”并不能体现真实的能力。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拖延症一旦恶化为“拖延癌”,迟早会把任务拖黄,把自己拖垮。

摆脱拖延

新的一年,别拖了,当心错过那个优秀的自己。

综合来源:人民网、新华网、健康中国等

来源: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