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绣之苏绣
19世纪中期由于绣品的商品化,而当时苏、湘、蜀、粤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相对销路较广,海内外影响较大,故有了“四大名绣”之称。其中,苏绣名气最大,并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于苏绣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
据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中记载,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绣衣而豹裘者”。
吴王孙权曾命丞相赵达之妹手绣《列国图》作为军事地图,进一步扩大了苏绣的应用范围。
苏绣发展日臻成熟,朝廷在苏州开设官办“绣局”。
苏绣融合了吴门画派的艺术成就,其绣品以“露香园顾绣”为标志,技艺上做工精细、形象栩栩如生,在原料、绣工、针法等方面已具备极高水平。
苏绣的鼎盛时期,苏州地区出现了大量刺绣家庭作坊,各种绣庄应运而生。在制作技艺上,此时已出现标志苏绣高超技艺的双面绣,进一步发展成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
苏绣的技术准则可以用“平光齐匀、和顺细密”这8 字来概括。其中,“平”指绣面平整;“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齐”指图案边缘齐整;“匀”指线条疏密相同分布均匀;“和”指配色适宜;“顺”指肌理顺滑;“细”指绣针细而绣线精;“密”指线迹紧密排列,不见针迹。通过对并不相同的针法的娴熟运用与合理组合,绣品在内部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和空间,这样便有了复杂多变的图案和精巧细致的纹理,让苏绣摆脱了局限性,从而有了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
传统代表作品包括《白孔雀》《松龄鹤寿》《春回大地》《小猫》《金鱼》等。
苏绣题材广泛,无论是山水、花鸟、动物还是人物,精湛的苏绣技艺都能使之达到栩栩如生的境界。
未来,苏绣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现代科学完美的结合,会为苏绣的拓展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 纺织科普博览公众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