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起,笔者走在研发中心园区的路上,都能听到同事们在交谈构型控制;途经某个大厅,也会听到有人在讨论构型基线。似乎一夜之间,构型管理就成了大家口中的热门话题、热点词语。

作为专职从事构型管理的工作人员,笔者发自内心地感到欢喜,欣喜全员构型管理意识的提高。同时也会有一丝担心和忧虑,担心口口相传,误解了构型管理的要求,迷失了构型管理原来的模样。那么何为构型管理呢?

什么是构型管理?

项目立项,确定设计目标与要求,这是构型管理;与供应商联合设计,确定工作包的任务内容和交付物,这是构型管理;某个里程碑,开展相关的评审,检查工作进展和状态,这是构型管理;编制一份产品规范或技术要求,这是构型管理;给数模一个编号,完成CATIA设计并发布,这是构型管理;更改之前的评估和协调,这是构型管理。

有人可能会说:“照这么说整个项目的研制都是构型管理了呢?那项目管理、供应商管理、适航管理、标准化管理往哪里放?”

笔者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整个项目研制都是构型管理!但构型管理不仅仅是研制阶段哦,还有包括立项论证前的概念开发和交付后的运营阶段,全生命周期都有构型管理,还没来得及说。

之所以说上述这些过程都是构型管理,是因为很多人原本就在“一座山”(一个项目)中,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已。同样的民用飞机研制过程和活动,在不同的管理看来,就有不同的叫法,也有不同的管理要求。例如前面提到的:

“确定设计目标与要求”、“编制一份产品规范或技术要求”、“完成CATIA设计并发布”,在构型管理看来,这就是构型标识。

“里程碑处开展的评审”,在构型管理看来,就是构型审核。

“更改之前的评估和协调”,在构型管理看来,就是构型控制。

构型管理管什么?

那既然有其他管理,为什么还要做构型管理呢?构型管理到底管什么呢?笔者认为,在民用飞机项目中,所有的管理都是为了项目服务的,三个主要目的:节约成本,缩短周期,不打折扣地实现项目目标。不同的管理,分别有不同的侧重,在某些方面存在优势,需要打组合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些管理要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而不是各自为政,增加项目负担。

构型管理的优势,在于能够建立飞机各个系统、各个零部件、各个设备和软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这些产品与其相关数据的关联关系。静,可以建构型基线;动,可以追实时进展。当复杂产品遇到了大数据,当超多的参研人员遇到了长周期,构型管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构型标识是要把飞机进行层层分解,并按照不同的用户进行组织和展示。比如市场销售人员,需要看到的是可提供航空公司进行选择的选项和功能;重量管理人员,需要看到的是可分解和可控制的重量指标;总体布置人员,希望看到飞机内部和外部空间位置和运动间隙等。同时构型标识为每一层级产品分配唯一的编号,明确了其设计要求、功能和物理特性、原理、具体实现等,与其他的管理相辅相成。

构型控制,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当基线建立后,任何更改都必须先进行评估、论证、分析、提交决策,以保证更改是必须的,更改是有益的。

构型纪实,这个活动是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最日常的。所谓“雁过留声”,本质上说所有的设计活动留下来的记录和痕迹,都是构型记实。只不过,有的是手动的,有的是自动的,有的是自己做的,有的是别人帮忙完成的……

构型审核,纵向检查上下游的追溯性,横向检查系统和专业间的协调性,检查实物与文本的符合性,检查实施与要求的一致性,您能想到的各种评审,自查,复查,审核,都可以归为这个范畴。在这个领域,质量管理更有优势并且形成了完备的审核要求和流程,因此,构型管理专业无需再叠加额外的流程,只要提醒质量管理开展审核的时候补充一些构型管理的检查点即可。

可能有些人在为工程更改流程的不顺而恼火,也可能正在为构型不清楚而焦虑,又或者为构型差异评估而忙得不可开交,但如果能理解并认真践行构型管理的要求,就会发现这些工作已经在日常都完成,“构型”,已经管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