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 年)》根据当前中国发展语境和2035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定位,提出并系统布局了“全民科学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这一核心命题,其要义包括:“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起点、新方向;“科技必须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更平衡、更充分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精神,中国人民作为整体的科学素质建设全球示范开始起步。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的新立意、新目标、新促进建设方式,最重要的是提出并系统布局了“全民科学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这一核心命题,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并解读其当前与前瞻意义。

1“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已被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起点、新方向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把全民科学素质作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基础来定位,非常明确地把目标从生产力中心转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同一体的新架构,转向现代化内涵的综合文明构建这一更为体系化、平衡性的发展要求。

新的15年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价值和目标,已经比上一历史阶段拓宽很多,其逻辑结构也与此前大有不同。作为《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预期背景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正在释放出巨大能量,无疑会深刻改变全体国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的新使命需要高度彰显服务全体国民思想方法和生产生活方式持续进步这一基本点,让基于现代文明发育的科学文化融入科技治理与科技创新,从而成为打造全体国民现代人格和文明素养的重要支撑体系,成为全体国民步入现代化治理的思想与意识基础。

2 科技必须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

在全新的国家发展语境之下,科技已经不仅仅作为第一生产力被对待,科技如何能够更全面、更平衡地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追求,已成为这个正在徐徐展开的新时代的核心要求。如何在更高水平要求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跃迁憧憬和日常渴求,迫切需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这一国家系统工程保持价值引领的饱满能量,并且能够关键性地融入全体中国人民生存方式变革史无前

例的伟大进程中去。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较好地凸显了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路径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语境。在这一语境中,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大要求之一,是通过科技创新资源高效科普化服务的路径,实现科技福利可持续、最大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科学化生存能力提升需求,力求实现“不漏掉任何一个国民群体,不忽视任何一个贫弱地区”的建设目标,而不是持续让一部分精英人群、一部分发展地区一直过多享受科技生存福利,损害全体人民共建共富的核心宗旨。

在新的15年里,作为社会生产基本人群的产业工人与新型农民的科学素质被作为重要建设工程而得到强调,其中整个产业工人群体是第一次被列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进一步凸显了普通国民的基本素质在新的历史阶段会成为决定现代化发展先决条件这一重要判断,从而启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中不同人群在获得科技福利、提升生存与创造能力上的优先与平衡关系调整。在新历史阶段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目标的语境里,这是社会生产关系在新的科技资源配置上的重要变革,在《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里,这彰显了科学技术必须服务全体人民的新伦理观的塑造。

3 更平衡、更充分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精神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突出了面向社会多人群做工作布局的充分协调这一基本点,提出:“坚持协同推进。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可以认为,在这样的全面参与大格局里,科技资源多人群消费的动态平衡、科技福利科普供给的充分到达,成为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指标。

从中国社会全体人群都有开放享受科技 生 存 新 福 利 的 价 值 观 出 发,《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特别突出了面临科学新生活不适性很高的最弱势人群和人口占比量大、面广的社会阶层最基础人群的科普供给,老年人群科学素质、产业工人科学素质、农民科学素质建设都已作为重大行动计划突出,其中前两类人群都是首次进入国家战略的重心。在老龄化已经非常确定的新 1 5 年规划期里,如何通过科技资源科普化福利的倾斜供给,让中国占比已经较高、适应能力日趋下降的老年人群能有更好的生存能力,有更丰富的生存新内容走进新生活,科学素质供给资源布局这种看起来有倾斜倾向性的专项提升服务是高度必要的。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更加完善的体现了“全民”和“全体”的含义,对“更平衡、更充分”的诠释和贯彻也形成了反哺性的创新方案和链接因果关系的伦理观,体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当代振兴期的经典价值表达,体现出这一新时代对全体国民科学素质提升这一重要国家战略的文明关照。

4 中国人民作为整体的科学素质建设全球示范开始起步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面向新时代基础人群,特别是非“精英”的平民人群和年老体衰的弱势人群,强化凸显了科学素质建设要更平衡、更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伦理观,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价值取向上具有重要的文明示范意义。

目前,“创新的科学+人民的科学”已经成为国民可持续过上美好生活的关键支撑,而对全民来说,最现实的就在于通过持续的科学素质提升能够更好地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福祉,否则,科技创新就失去了相当多的普惠与公平。但科学素质在不同人群、不同社会结构与地区层级的分布不均衡问题依然很突出,亟须构建以“人民共享的科学”为核心内涵的科学素质建设价值转向。

在《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中,第一次规划了“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提出“增进文明互鉴,推动价值认同,提升开放交流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立场,并明确提出“探索制定国际标在定位上赋予科学素质建设更宏大的使命;在顶层设计上强调政治、思想和价值引领;在提升行动上对象更具体、任务更明确、措施更精准;在工程建设方面强调牢固根基、与时俱进、服务大局;在保障条件方面聚焦完善管理机制、评价标准和注重实效。这些新思想、新内容和新策略是在总结过去15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为今后15年尤其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源: 科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