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与大熊猫同样是高度特化的以素食为绝对主食的食肉目动物,在某些特征上与大熊猫具有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属于它本身的独特魅力与形貌姿容。
小熊猫通体长约80至120厘米,其中长长的尾巴约30至50厘米,平均体重仅5千克左右。从背部看,毛色大体呈棕红色至深栗色;而腹部和四肢却是无杂色的黑色。小熊猫的首位研究者托马斯·哈德维克在他的论文中这样描述:“它(小熊猫)背部的毛色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茶褐色,向身体后方逐渐变浅,呈现出一种金色的色调;而腹部与四肢的毛色为黑色,与背部界限分明。” 除了主体色,小熊猫的面部点缀有白色斑块,而蓬松的尾部发育有棕红色与淡黄色相间的数个环纹。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小熊猫的雄性和雌性在外表特征上差别不大。小熊猫的两个种:喜马拉雅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和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的主要差别即毛色。相较于喜马拉雅小熊猫来说,中华小熊猫的脸部毛色更红,白色部分较少,尾部的环纹更加明显。
图1 喜马拉雅小熊猫(上)和中华小熊猫(下)的基本形态(Hu et al., 2020)
小熊猫的面部较短,近似圆形,与相对壮实的身躯相比小巧可爱。再加上在脸颊、鼻周及额头上白色的斑块和长长的胡须,更添俏皮。从眼睛向下延伸的一条宽大的棕红带将鼻周的白色与脸颊的白色分隔开。耳朵大而高高耸起,边缘为白色,看起来机敏灵巧,时刻捕捉环境周遭的信息。深棕色的眼睛又小又圆,时而有神,时而惺忪。鼻子为黑色,吻部较短。
图2 小熊猫红白相间的脸庞(刘旭,2009)
小熊猫的头骨与齿列均为了适应高植物纤维的竹食而发生了特化。相较于其他的食肉目分子来说,小熊猫的下颌比依据体型的推测更加强壮,而较高的下颌支和强壮的冠突反映了其超大尺寸的咀嚼肌,结合臼齿的附加尖突,共同帮助小熊猫研磨竹子。
图3小熊猫巨大的咀嚼肌(Fisher, 2011)
Temporalis:颞肌;Digastricus:颚二腹肌;Masseter:咬肌,分为中部(intermedia)、上部(superficialis)和下部(profunda)三部分
小熊猫的四肢短而粗壮,长度大致相等,都发育有五个趾。它的爪子能够伸缩,同时锋利而弯曲,利于爬树。有趣的是,小熊猫的脚掌也被毛发覆盖,这一特征被认为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为了使其能够在雪地或其他冰冷的底质上行走,就像北极熊或藏狐那样。与四肢和腹部的黑毛不同,掌毛是白色的。与大熊猫类似,小熊猫的前肢也发育有伪拇指。从前的认识认为,大、小熊猫在一些形态解剖学特征的相似可归因于对竹食的趋同适应,但大熊猫的伪拇指是直接适应于对竹的把握,小熊猫的伪拇指则与辅助树栖运动更加相关。然而,最近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显示,竹食与伪拇指的发育与趋同演化关系更加密切。
图4小熊猫前肢的骨骼,pt为伪拇指(pseudothumb)(Huetal., 2017)
从小熊猫的各个不同的俗名,我们也能看出小熊猫的一些姿容特征。例如,中国民间称其火狐、红熊猫、黄腰狸、金狗,是在形容其令人瞩目、夺人眼球的火红毛色;而九节狼、九节狸则是在描述小熊猫尾巴上的环纹。此外,还有山门蹲(四川方言,意为“傻乎乎”)这样可爱的名字。根据小熊猫研究者刘旭对小熊猫行为观察的笔述,小熊猫有着憨厚、可爱的性格,同时又十分富有好奇心。小熊猫睡觉爱放空,偶尔张开惺忪的双眼观察四周;若是你
突然闯入它们的领地,小熊猫会停止正在进行的动作,目不转睛地盯着你,你若稍动,它们就会跑开但又不会跑远,再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偷偷伸出小脑袋观察你,你若是装作没看到它,它还会慢慢靠近你。刘旭说:“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小熊猫会被叫做山门蹲的原因吧。”此外,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记录,尽管小熊猫不常吼叫,但它还是有一些基于叫声而得的名字,例如“Wha”“Wah”“Oa”“Chitwa”等等。
图5“傻乎乎”的小熊猫(刘旭,2009)
弗雷德里克·居维叶(小熊猫正式学名命名人之一)对小熊猫的评价非常的高:“真是世上最帅气的哺乳动物!”。
主要参考文献
刘旭. 2009. 小熊猫-西南丛林里的火红精灵. 森林与人类,1: 30–45.
Cuvier F. 1825. Panda.Histoire naturelle des mammifères, avec des figures originales, colorées, desinéesd’apres desanimauxvivants. Paris: Tome 5: 1–3.
Endo H, Sasaki M, Kogiku H, et al. 2001.Radial sesamoid bone as a part of the manipulationsystem in the lesser panda (Ailurus fulgens). Annals of Anatomy,183:181–184.
Ewer R F. 1998. The Carnivore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554.
Fisher R E. 2011. Chapter 6 - Red Panda Anatomy. In: Glatston A R.Red Panda: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first panda. London: Academic Press:89–100.
Hardwicke T. 1827.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of the class Mammalia, from the Himalayan chain of hillsbetween Nepaul and the snowy mountains. Transactions ofLinnaen Society of London,15: 161–165.
Hu Y B, Thapa A,WeiF W. 2020. Ailurus fulgens (Himalayan Red Panda) andAilurus styani(Chinese Red Panda). Trends in Genetics,36(8):624–625.
Hu Y B, Wu Q, Ma S, et al. 2017. 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s convergent evolutionbetween the bamboo-eating giant and red pandas. PNAS,114: 1081–1086.
来源: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