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panda)”这个名字,自然没有人会陌生。然而,世界上首次提及这个名字时,其实形容的正是小熊猫而非大熊猫。这其中的故事,还得从200年前说起。
首先是小熊猫的正式科学名称。时光回溯至200年前的印度。彼时的印度,以及包含尼泊尔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英国内阁直接管理的东印度公司统治之下。1821年,狂热的自然爱好者、英国少将托马斯·哈德维克(Thomas Hardwicke)驻扎尼泊尔地区,并在驻地附近获得了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小熊猫的标本。对这种奇妙的哺乳动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后,他认为这是哺乳动物大家族中的一个新属,并将首次描述小熊猫的论文《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哺乳纲的一新属》投稿至了伦敦林奈学会。然而,受他返回英国时间未定的影响,论文被推迟发表。
图1哈德维克对小熊猫牙齿与掌部的素描(Hardwicke, 1827)
四年后的1825年,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的儿子弗雷德里克·居维叶(Frederic Cuvier)也获得了来自尼泊尔地区的小熊猫标本,并将描述论文发表于《哺乳动物自然史》的专著中。Ailurus fulgens是居维叶为小熊猫所赋的学名,意为“闪亮、似火般颜色的猫”。根据科学命名法规中的优先率,最早刊布的名称是唯一有效名称,Ailurus fulgens被确定为小熊猫的正式科学名称。由于哈德维克的论文仍处于未发表的状态,这就错失了为小熊猫赋名的机会。直到1827年,在得到哈德维克本人同意后,林奈学会编辑从哈德维克的文章中将关于定名的段落删除,然后因“其他的描述部分太重要,无法省略”而将文章重新发表,哈德维克曾对小熊猫的科学命名也因此不得而知。时间来到1902年,英国的动物学家奥德菲尔德·托马斯(Oldfield Thomas)研究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另一件小熊猫的标本后,发现其与弗雷德里克当年研究的小熊猫在个体大小和毛色上具有明显的差别,并因此提出了与尼泊尔地区喜马拉雅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不同的另一新种Ailurus styani(种名纪念了该标本的捐献者F. W. Styan先生),这便是中华小熊猫,也就是川西小熊猫。
图2居维叶论文中对喜马拉雅小熊猫(Ailurusfulgens)的绘制(Cuvier, 1825)
熊猫的英文名“panda”一词首次出现在正式发表刊物中即居维叶的研究。然而,目前还无法确定是由谁最早提出,对于panda的词源也有多种说法。多为人接受的一种是该词来自尼泊尔语中对小熊猫的俗名“nigalyaponya”,这一名称由印度著名的自然学家布莱恩·霍奇森(Brian Hodgson)在其1847年的论文中所记载。其中,nigalya源于尼泊尔语的nigalo(竹子、竹杖),ponya则指爪子上的肉垫,整体意为“吃竹子的行走动物”,panda即为ponya的误读。霍奇森是一名退休的印度公务员,他凭借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在退休后搬到了锡金的高山上居住了13年,共发表了近130篇关于喜马拉雅地区的哺乳类及鸟类的动物学,以及自然地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学术论文。另一个说法则是该词来自印地语和旁遮普语(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中的panda,词源为梵语中的“pandita”,意为智者和学者,但这一说法普遍被认为有些牵强。
图3霍奇森对小熊猫及其生态的素描(Hodgson, 1847)
图4霍奇森对小熊猫的名称介绍(Hodgson, 1847)
“于藏民、尼泊尔人和锡金人来说,小熊猫被称作‘Wah’、‘Oa’、‘Uktonka’、‘Saknam’、‘Thongwah’、‘Thokye’、‘Ye’和‘Nigalyaponya’。”
那么,中文的“小熊猫”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要先从“熊猫”的来源说起。实际上,熊猫最初被称为猫熊,意指脸庞似猫,身形像熊。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前,汉语的书写方式是直书且自右到左读,在改为横书后才变为如今已习惯的从左到右读。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熊猫时,说明标题使用的却是横书写的猫熊,这就让当时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读的参观者将其误认为了熊猫。长此以往,这样的误传也就使熊猫变成了更为公认的名字。而小熊猫,则是由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Miller Edwardz)于1870年研究了大熊猫后提出。他发现了大熊猫与小熊猫的生物学上的亲缘性,为了区分两者,他在panda的修饰词上做了增改,便有了Giantpanda(大的熊猫)和Lesserpanda/ Redpanda(小的熊猫/红的熊猫)之分,也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大熊猫与小熊猫。其实,早在小熊猫之前,中国人已经给它取了不少名字了,例如:山里娃、山门蹲、火狐、红熊猫、九节狼、九节狸、黄腰狸、金狗、松狗、锐、喔、洛不久等这些反映小熊猫的某个具体特点的名字,多为对毛色、形体特征和叫声的描述。
总结来说,在1870年爱德华兹研究大熊猫之前,英文的世界中“panda”都是特指的小熊猫;后来,爱德华兹区分了大熊猫和小熊猫后,有了“Giantpanda”和“Lesserpanda”之分;随着大熊猫的名气越来越大,“panda”便也逐渐被默认单指大熊猫了。而在中国,“熊猫(或猫熊)”最初即是形容的大熊猫,因此在中文中提到熊猫,大家也都默认是指的大熊猫而非小熊猫了。然而,小熊猫也是时间长河流淌中诞生的种种奇迹之一,也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旭. 2009. 小熊猫-西南丛林里的火红精灵. 森林与人类, 1: 30–45.
2. Cuvier F. 1825. Panda. Cuvier F. Histoire naturelle des mammifères, avec des figures originales, colorées, desinées d’apres des animaux vivants. Paris: Tome5:1–3.
3. Glatston A R. 2011. Chapter 1 - Introduction. Glatston A R. Red Panda: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first panda. London: Academic Press: 1–10.
4. Hardwicke, T. 1827.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of the class Mammalia, from the Himalayan chain of hills between Nepaul and the snowy mountains. Transactions of Linnaen Society of London. 15: 161–165.
5. Hodgson B. 1847. On the Cat-toed subplantigrades of the sub-Himalayas. Journal of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16[21] : 1113–1129.
6. Thomas O. 1902. On the Panda of Sze-Chuan. The 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10: 251–252.
来源: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