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成书于何代何年,现在无法精确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奇书,书里面包含着太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无奇不有,无所不包。
我的评价是:《山海经》既不是后人写的神话小说,也不完全是前人留下的真实记载,可以认为是人类祖先留下的一部以神话传说为基本表现手法的典籍,既有夸张传说的成分,又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历史真实原貌。总的来说,我认为《山海经》有这么一些特点:
《山海经》是历经数千年积累形成的一部奇书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山海经》到底出于何时没有定论。从记载的历史看,从周朝到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这部书的影子。如周朝风行占卜或与《山海经》传说有关;庄周丰富想象力有可能源于读过《山海经》;还有人认为《山海经》是《周易》的老祖宗,《周易》中的许多思想可能来源于《山海经》。
但《山海经》成书有可能是在先秦早期,因为屈原的《天问》中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里面,都有《山海经》的痕迹或记载,秦始皇的海外求仙的想法也可能源自山海经。还有研究认为,老子曾经长期担任过周朝后期的图书馆长,很可能整理过《山海经》,其《道德经》思想基础就有可能是《山海经》影响。
研究认为,《山海经》并非一人所作,是经历了上古时期数千年流传,到后来许多朝代更替,许多人渐渐完成的。《山海经》版本很复杂,现在传世的有18卷,其中有《山经》5卷,《海经》13卷。
《山经》5卷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又称为《五藏山经》;《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每部下面又有数卷。《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并非前面的《海内经》)5个部分。
这些部分按照顺序编为18卷。最早留下的版本是晋朝郭璞所注释的《山海经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版本《山海经》,都是来源于这个郭璞注本。没有这部注本,《山海经》就不会流传于世。因此我们要感谢这位晋朝奇人郭璞,但郭璞注本原图早就遗失了,而且在明清之前的图画都流失了,现在的配图都是明清以后配的。
但这也说明,《山海经》早在晋朝之前就有了,否则郭璞的版本就不叫注释本了。
山海经是一部大百科全书
可以说,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部如《山海经》这样内容丰富的书籍,这部书里面有丰富的地理、神话、民俗、宗教、民族、医学、历史等方面的传说和知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其中还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内容和科学史研究价值。
从地理方面来说,《山海经》记载了许多山川河流,如“堂庭之山”,“杻阳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这些山也体现了山系的走势;还有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注明了河流的源头流径,如“伏流河”、“季节河”等,虽然全貌不很清晰,但从许多支流的汇入,可窥黄河、渭水等干流影子。
《山海经》里面有丰富的人文记述,结合地理区域位置,记述了大量的社会人文风俗、经济发展和科技成果等。如《海外北经》中有记载(引用):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可窥古代部落之间的斗争充满了血腥。
而在《大荒西经》和《海内经》中记载着黄帝的谱系为(引用):
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大荒西经》中,还记述了黄帝大战蚩尤的过程。这些记述,反映了古代部落之间残酷血腥的斗争,也看出一些远古名人之间的关系。如共工、相柳、禹三人的关系,禹是如何杀掉相柳的。这些故事都充满了神奇诡异色彩。
《山海经》的重大历史文献价值
从《山海经》大量的记述里面,我们可以拨开神话的外衣,寻找到许多重要研究价值。
在《海外西经》中,有大量的巫师活动记载,可以看出古人的信仰与崇拜,许多稀奇古怪的鸟兽龙蛇之类,或许是古人们崇拜的图腾。如: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抄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大荒西经》中又载有:“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从这些记述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宗教的影子。
《山海经》还记述了中华先民开始走向文明的一些科学进步,如在《大荒海内经》中记载:“后稷是传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义均是始为巧垂(有单人旁),是始作下民百巧”,“噎鸣生岁有十二”等等,这些记载,从农业生产,到手工制作,再到天文历法,还有关于水利、车船、乐舞、投壶游戏的,可谓百业百科,应有尽有,象征着远古文明的开端。
《山海经》里面还记述了一些其他书籍几乎未见的的情况,如如《海外北经》载: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启月(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学者们认为,这是先民们在那个时代对极地现象不理解形成的一些神话想象,反映出北极地区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的真实场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山海经》还记述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许多传说故事,这些对研究中华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山海经》里的记述多为神话传说,有些是十分荒诞,因此很大程度削弱了历史研究价值。
《山海经》的文学价值就更重大了,尤其是其中的神话传说,成为后来许多书籍采用和借鉴的源泉,《封神榜》、《西游记》等都充满了《山海经》传说的影子。
《山海经》很可能包含着远古人类大迁徙的经历
现代基因学研究证明,现代人类是古智人的后代,人种曾经有十几个,但后来都相继灭绝了,包括我们在周口店等地发掘出来的各种猿人化石,是属于直立人,也都灭绝了。现在全世界所有人类,都是从非洲智人迁徙过来的。
华夏民族是一只属于M122突变基因的南亚语人群,在约3、4万年前,从东南亚、缅甸一带进入现在中国版图的。当时有两个入口,一个在云南,一个在珠江流域,后来分化成三条路线迁徙到了各地。因此,中华民族56个甚至更多的民族,都是源于一个M122突变基因,一直在5000年前,藏汉等民族才由于所居住地域不同,逐渐开始出现不同的分支。
由此可见,世界人类同根同源,都是一路经历漫长迁徙从非洲到世界各地的。人类迁徙过程中,经历了世界各种奇异的地貌和动物,与各种人种和动物有过交集,由此,产生了许多离奇古怪的传说。这也是世界各地早期传说都有相似之处的原因。
随着人类分别到各地不同地域定居,这些传说才越来越地域化、民族化了。因此,我以为,在《山海经》中,既有人类早期迁徙征途的故事,如极地现象,但更多的是越来越华夏民族化的内容,是华夏民族祖先的一部奋斗传说。
正确对待历史典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们看待《山海经》,可以当作一部神话故事来看,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如要研究其中的人文历史,就要像对待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样,一定要本着去伪存真,弃其糟粕的方法来学习,才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我们要看到,人类是从蒙昧未开到逐渐认识大自然规律,一步一步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山海经》可以说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一部文献,是古人们在科学知识还很贫乏的时代,对各种现象的一些描述,而且这些现象还是经历很多代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其中经过了许多人的想象加工和变异,就变得越来越神,越来越荒诞奇异。
不少人在学习古籍或者说道听途说古籍的时候,不是为了学习了解历史真相,只追求神秘离奇,把古代一些愚昧和荒诞的神话当做真实发生的事情,陷入神神叨叨反科学泥潭,无知无畏就敢否定人类几千年来的科学成果,甚至一边享受着人类进步现代文明成果,一边诋毁科学成果和科学家,这是舍本求末,将糟粕当瑰宝,反而丢弃《山海经》精华的愚昧之举。
我们就要通过这些荒诞的故事,用现代科学和知识,从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并学习故事中蕴含的精神。这样的研究,才能够真正起到认识那段历史和古人智慧的作用。我很欣赏司马迁在《史记》里的一段话:
“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作为一个2100多年前的古人,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的“《山海经》所言怪物,余不敢言也”,不知道的就不敢说,这种严谨科学治学态度,就是到了今天,也值得好好学习。
作为一个有科学精神和正常思维的现代人,看《山海经》应该摒弃追求神秘鬼怪错误思维,从中体会古人艰辛和智慧,这才是正确态度。这就是我对《山海经》的一点看法,欢迎讨论或拍砖,更感谢点赞支持和关注,谢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