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一种很五味杂陈的心情,我走进了电影院,观看了刘伟强先生执导的影片《中国医生》。我本人是亲身经历并参与了2020年北京地区的抗疫工作的,尽管时间只有一周,但我依旧认为,是我人生中,最难以忘记且不想回忆的时间段。

影片高度完全还原了2020年,武汉当时在爆发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时,所经历的一切,片中的医院基建、布景属于复刻,医疗设备:监护仪,除颤仪,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血滤机,以及ECMO(体外膜肺氧合)完全都是真实设备而并非道具。这一点香港导演刘伟强先生对于作品的态度的专注度,工作精神,可见一斑。

片中从2020年年初,春节前夕,武汉地区接连爆发多人次肺部感染的公共卫生临床事件开始讲述。张涵予先生饰演的湖北武汉金银潭医院张竞宇院长,从开始的面对压力,开会时,北京籍的张涵予先生用“倒口的”武汉话说出的:有几多,接几多(有多少病人就接多少病人的意思)。再到真正的超出他想象的那种潮涌般的就诊病人例数,为了争抢一张床位,甚至出现挤伤医务人员的情况,那种咋舌感,让观众从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这种疫情来临的那种如鲠在喉,如芒刺背的紧迫感,甚至是窒息感。

当时的情况,大家对于这个疾病,了解得太少,掌握的经验值太低,大部分采用的是对症治疗的策略。医务人员人数上的极度匮乏,后勤卫生工作人员的恐慌撤离,罹患人群病例数值的不断刷新,这些早期矛盾,在影片中毫无避讳的体现了出来。物资的缺失,医院基础氧源,用电量的超负荷,将张涵予先生饰演的张竞宇院长角色,一度推向了悬崖之上。

袁泉女士所饰演的重症监护室主任文婷大夫,另外一位女演员饰演的麻醉科主任,虽然性格不同,但是,能体现出来的,是那种重压之下的担当勇气,也许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那种魄力,让我想到了我身边的同事。易烊千玺,首次在大银幕扮演医生,一个刚毕业的住院医,所表现出的稚嫩,对于上级大夫在做EBUS,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候,气管插管时候的操作手法的模仿,还是体现出了他的努力,以及临危受命的无助。

后来的故事,讲述了全国的医疗团队奔赴武汉,进行支援。代表人物有两位:李晨先生饰演的上海援鄂医疗队领队吴晨光,朱亚文先生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疗队领队陶峻。两位性格,背景都不一样的人,展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大相径庭的。李晨饰演的角色吴晨光,是一位上海医生,有一个很稳定的家庭,上有父母,下有女儿,中间有妻子相伴。全家人在他即将出征之前,吃了一顿团圆饭,酒桌上,饰演吴晨光父亲的刘威先生,表现的老态龙钟,拿着白酒,对儿子说道:士不可不弘毅......,颇有点高渐离送荆轲刺秦的时候,高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吴晨光则回敬道:马上过年了,您过年好。尽力地去化解全家人焦虑的心情。刘威先生和李晨先生这次同框,应该也是继1998年《刑警本色》电视剧后,再次合作,慨叹岁月时代的变迁,那个时候演“黑道兄弟”如今演“同桌父子”。

2020年大年初二,我晚饭时分接到了科里的报名支援的接龙信息,我想了想,两分钟后,成为了报名团里第二个接龙人。我当时告诉我的父母,奶奶这件事情,压根只是履行一个告知义务流程,没有跟家人商量。我父亲是位大夫,经过2003年的非典,大概明白我的心情和想法,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看着我。我妈妈年轻的时候,是位外科医生,后来为了照顾我,转行做了学校老师直至退休,妈妈只说了一句话:保护好自己。我最担心的奶奶,并没有因为我去前线而显示出了不舍,至是告诉我,家里让我一切放心。

于是后面几天,我开始筹备我的东西,四处打听买口罩的讯息,准备了两大包成人尿不湿,洗漱用品,换洗的衣物等等。在要好的同事留了话,如果去支援了,不管谁先去,在家的照顾去支援的家里人,如果战死,活着的照应死了的家人。在家里的群里,委托我的叔伯兄弟姐姐们照顾我的父母,奶奶。那个时代,似乎各种猜测,各种言论都因为疫情的突然来临,而变得很活跃,我被同事祝福过,也有被所谓的“同行”诅咒过,我做到的就是不信谣,更不传谣,白衣为甲,医术为矛,时刻准备着去和这场疫情短兵相接。在过去,读书人有三件事不可辞:为国赴难,为民请命,舍身取义。

过了几天,我开始带着面屏参与门诊测体温工作,那天记得很冷,我是下午班,穿着一件单位的红棉袄,带着面屏和两个口罩,站在病房楼入口,一下午时间,检测了370多人次。那个时候,病人的家属虽然很着急,但也很配合工作,我从心里,是感谢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的。下班时分,看到了红棉袄里面的我,面屏满是哈气而造成的模糊,心里突然想起了电视剧里一身红衣的御前侍卫展昭,同样是忠诚之心,同样是凭借自身的本领去保卫京畿地区,同样的护卫,我和展昭,有一种偶合的感觉。于是下班的时候在纸上写还是那个了两句话:狂傲丹心兮,方寸之地可行船;心高不见兮,浑然之间似擎天。

电影中另外一位广东援鄂医疗队队长,陶峻大夫的饰演者是朱亚文先生。从电影的一开始,陶峻大夫就展现出了和吴晨光大夫完全不同的状态。吴大夫可能代表绝大多数当时从业者和家人的感触。而陶峻大夫,则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乐观,医院送别的时候,他拍着老师的肩膀说,我最多两周就回来,还在医院门口和同事们摆着胜利的手势自拍合影。走之前,还没忘记买烧鹅,啃着鹅腿出发。到了现场,很快投入工作。面对护士不小心打翻治疗盘的失误,吴晨光大夫没有任何的表示,转头继续工作,而陶峻大夫则很自然的毫无掩饰的说了一句:笨手笨脚的。再到后面的抢救,病人心包填塞,他要求助手准备心包穿刺包,助手说:没有。陶大夫那种即将要骂娘还没骂出来的心情,仅仅通过护屏后的犀利眼神,被朱亚文先生演绎得入木三分。面对易烊千玺抢救时候,不敢对患者行气管插管术时的胆怯,随口说出的:扑街仔,让给我!那种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是北京人,确实不懂朱亚文先生说出的这句广普(广式普通话)“扑街仔”是什么意思,但是我知道肯定不是好话。大概是不是就像北京话里的“倒卧儿”一样呢,不得而知。如果您懂,麻烦给我科普一下。

面对继续上升的死亡人数,专家组讨论会上,陶峻大夫直击院长的痛处,在面对大型公共事件状态下,物资不行,硬件不行,技术不行,人也不行。这场正面冲突交锋的对手戏,张涵予先生和朱亚文先生,倾尽全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都看得直呼过瘾。因为我知道,临床中,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所谓的硬伤,也真实存在着像张竞宇院长想做出好结果的管理者,也有像陶峻大夫这样针砭时弊的医者。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出演着这个角色,似乎让我觉得,我看到了我身边的同事,毫无违和感。陶峻大夫赌气出离会议室前,那个披着迷彩服夹克,眼睛里面直接投出的不屑的眼神,将角色的性格特点,推向高潮。

后面面对易烊千玺的角色,丢给他一只烧鹅,也就是他临出发前现买的那只,用右手食指指着易烊千玺的面部,警告般的说出:从明天开始,不要再来监护室,我们没有时间犯错误了.......这样的狠话。可能没有从业经历的人,会觉得陶峻大夫太过于严厉,甚至是苛刻,对于低年资大夫缺少关心,更谈不上包容。但是,作为同样是从业者的我,既经历过易烊千玺的角色时期,也像陶峻大夫一样如此地回怼过别人。我能理解陶峻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更读出来的是对待生命的敬畏之心。

再后来,陶峻大夫和吴晨光大夫在天台上抽烟休息,刚点燃的香烟,就接到了病人要插管的电话。掐灭烟头的陶峻大夫说了一句全剧最酷的话:老子不但要给他插管,还要给他拔管。这种自信心,是从内往外体现出来的。相对于温文尔雅的吴大夫,说了一句,我想给我老婆打个电话。回应的答复居然是:打个屁啊,赶紧来。这种有傲骨的医务人员,是我最欣赏的。陶峻大夫可以对病人说出来:我是从广东特意来为你服务的。也可以在抢救成功之后,对病人说:你遇到我你好命啊。还有在新冠病人摆脱呼吸机后,却意外死于心梗,那种力所不及的惋惜感。以及希望家属捐献遗体时,那个由衷的九十度鞠躬致谢,还有,当易烊千玺有进步时,主动拥抱他,拍打他后背以示祝贺的表情动作,完全体现出了一个360度无死角的医者形象。很值得为朱亚文先生点赞,也让我看到了久违的自己,我和我的家人说,这哥们儿演的角色,和我很像。

全剧的几个泪点,一个是为带着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产妇金仔爱人进行剖宫产接生,还有就是张子枫的角色在接受吴晨光医生送来已经患病离世的父母所留下的遗物时,那句无助的哭诉:叔叔,没有父母的孩子该怎么活?良心拷问啊。还有就是护士一边涕泪横流的哭诉自己多久没有回家,一边低头吃着泡面,说了一句:这tm病毒,真够cd的。虽然为了美观,电影播出时用了极其文明可接受的语言进行了翻译和字幕修改,但是对于这句粗口台词,我的感受是——感同身受。

2020年3月,我前往本院隔离病房进行支援,之前所有人都要进行穿脱隔离衣的培训,一件隔离衣,反复穿脱练习几十次以上,直到考试合格,才能上岗。我当时练习到,为了脱一件隔离服而反复的腹肌痉挛,直不起腰来,身体一旦靠墙或者坐下脱隔离服,就意味着考试失败,无法前去支援,最后咬牙忍着痉挛的腹痛,成功的脱下了隔离服,第二天,前往隔离病房进行报到。

第一次进仓的时候,记得大家都是互助穿衣,每个人在胸前,背后,写下自己的名字,因为穿上隔离服后,很难辩清楚谁是谁,基本都是靠着书写名字或声音来识别同事。我记得我进仓前,要我的同事给我写下名字,当时除了名字,还可以写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或简笔画。我当时让同事给我写了一个9号。

因为北京国安队上一任9号主人是索里亚诺,一位国安历史上最高效的射手,场均进球0.91个,能在场上解决问题的人。我希望我能成为仓中的索里亚诺,为病人解决更多的问题。就这样,我在隔离病区工作了一周,之后由于没有大号的隔离服,被同组的同事替换出仓。

影片再后来,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武汉也得到了解除封城的消息,大家在庆祝方舱医院休仓后,纷纷依依惜别。片中最后,袁泉饰演的文婷大夫和女儿逛街碰到了疫情期间罹患新冠肺炎的金仔一家人,他们的孩子乐乐也是在他们接受ECMO治疗期间出生的。从电影片头,金仔因为争抢医疗资源而产生的对医院的不理解,再到金仔爱人在接受新冠肺炎治疗时提出对医生的不信任,再到后疫情时代,几位当事人在公园中的无意邂逅,金仔夫妻主动对医生的鞠躬致谢,其实代表了很多这个时期,我们的患者的一个心理变化。作为一名曾经在疫情期间经历过,在隔离病房工作过的医务人员,我对他们的心情是理解的,我对他们也是由衷的感谢的,感谢他们曾经对我们国家这个特殊时期的理解,对我们医务人员工作的配合和支持。在我所工作的一周时间里,接收了11人次的发热症状患者进行隔离观察,这期间有八九十岁的内科多合并症的老年病人,也有二十几岁患冠心病的外籍患者,他们和他们的家属,对我们的工作完全配合,没有人有异议,也没有人带给我们负面情绪,在这个特殊时代,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北京安贞医院 王建愉

通过电影内容,我是充满了回忆感地写下了这些文字,文章的最后,我致敬和我一起拼过命的姐妹弟兄;我也感谢当时支持我们工作的病人们和家属们!感谢!

山河无恙,后会有期。

来源: 麻醉Medical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