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常见的后掠翼翼型相比,前掠翼翼型是一个不太常见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容克斯公司运用在Ju-287轰炸机的设计上。前掠翼设计最大的特征在于其机翼有一个明显的前掠角,从上方俯视的话会两翼会呈现一个V字型。
(Ju-187 V1 俯视图(模型),引用自维基百科)
前掠翼机翼上的展向流动方向从翼尖指向翼根,这种流动特点使得在进行大迎角飞行时气流会首先从翼根出发生分离,从而解决了后掠翼翼型翼尖失速问题,因而低速性能好,可用升力大,机翼的气动效率高。
(平直翼或后掠翼的翼尖涡流,引自百度百科)
二战后期德国对制空权的丧失,以及V型远程火箭制导能力的不足,使得其无法在对盟军进行战略轰炸,于是便要求能够设计并制造一型超越盟军战斗机的新型轰炸机。
承担设计研制任务的是Junkers公司的Hans.Wocke设计小组。设计小组最初方案中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后掠翼的设计,这种方案在高速飞行中优点明显,低速时则有操纵性低的缺点,这会大大影响轰炸机的投弹精度。因此,设计小组决定采用前掠翼设计,以兼顾高速和低速飞行的需要。
(试飞过程,引自百度百科)
1944年8月16日,Ju-287 V1首次试飞,结果令人满意。同时,由于机翼前掠,机翼的抗弯扭能力减弱,而且飞行中气动力的作用,进一步使外翼有向前上方弯扭的趋势,使迎角增大;迎角增大后,升力进一步增大,扭转更为明显,产生了恶性循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设计小组对机翼的结构和弹性变形作了成功的改进,在控制机翼结构重量的同时,增加了机翼的抗弯扭刚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上述的问题。
Ju-287 V2型号的参数如下表所示:
||||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Ju-287轰炸机设计计划也被迫终止,未能定型量产。战后苏联接收了相关设计人员与资料,并将此型号进一步发展下去,积累了大量有关前掠翼设计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