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进入阿里地区后,路边环境似乎变得更荒凉了。到了普兰县,在河谷边的戈壁滩上,又能见到另一种小型爬行动物——喜山裂睑蜥。“裂睑”,是因为它的下眼睑中央有一块椭圆形的透明膜,就像下眼睑裂开了一样。喜山裂睑蜥算是小短腿,但跑起来却非常快,一溜烟就没了。它们平时也栖息于石块下、石缝里,晴天时外出活动。遇到危险时,它们也会有断尾行为,断尾还能在地上摆动一会儿,以此吸引天敌的注意力,而它们则趁机逃命。
(流线型的躯干搭配光滑的鳞片,使喜山裂睑蜥可以快速进出细碎的石堆)
(图中的裂睑蜥其实是闭上眼睛的,但下眼睑中央的椭圆形“睑窗”非常透明,使它闭上眼也能看见外面)
(遇图中情况如直接拽其尾尖,它马上就会断尾逃脱,留下你在风中凌乱)
(翻过这些山头,对面便是印度)
札达县底雅乡紧邻印度,海拔仅2900 m左右,应该是整个阿里地区海拔最低的地方,当地种植有苹果、梨等水果。白天,在底雅能见到西藏岩蜥,它喜欢在岩壁上活动,故而得名,它是杂食性,我们观察到它捕食昆虫,也吃灌木的嫩芽和果实。晚上,在水边能见到很多扎达蟾蜍,它是我们在阿里地区见到的唯一一种两栖动物。我们这次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在国内仅分布于底雅的一种蛇类——红脊扁头蛇。此前国内有关此种的观测记录尚属匮乏。内心深知希望渺茫,但仍愿一试。顶着烈日苦苦搜寻,正是路基石缝里嵌着的蛇蜕坚定了我们要找到这个物种的信念。
(烈日下,一只西藏岩蜥正趴在岩石上四处张望)
(正在等待猎物上门的札达蟾蜍)
(路基石缝中的红脊扁头蛇蛇蜕)
(红脊扁头蛇,远远望去它的体色几乎与环境融为一体)
红脊扁头蛇体型极为细长,像一根藤条,爬行速度很快,也很机警,稍有惊扰,就迅速钻进草丛和灌丛里。我们第一天眼瞅着一条红脊扁头蛇跑掉了,在之后的一天几乎快要放弃时,才终于找到一条亚成体。依据当地物种分布情况,我们推测它是以西藏岩蜥的幼体为主要食物,但还有待证实。
(爬行中的红脊扁头蛇,身体就如藤条一般)
阿里地区-札达县,土林、烈日、云朵、阵雨、远处的雪山,独特的地貌和多变的天气在此汇成一幅画。野外考察辛苦,也别忘了看一看沿途的风景……
我们这次日喀则和阿里的考察,往返行程超过4500 千米,领略到西藏高原面上的多种地貌、生境,见到了已记录的所有两栖爬行动物。在结束了青藏高原地区的考察工作后,于2020年9月进入林芝市,途经波密县,穿过嘎隆拉隧道抵达喜马拉雅山南翼——墨脱县,沿途考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
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南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因受到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侵的影响,水热条件十分丰富,拥有我国纬度最高的热带雨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西藏已记录两栖爬行动物约100种,其中超过70%的物种都分布于墨脱,其中绝大多数都只分布于墨脱。不少物种直接以“墨脱”为名,如墨脱角蟾、墨脱湍蛙、墨脱树蜥、墨脱竹叶青蛇等。
(墨脱县62K附近生境,海拔约2800 m)
(墨脱县80K附近生境,海拔约2000 m)
近年墨脱县通了公路,曾经要想进入墨脱考察必须徒步翻越多雄拉山,路途非常艰险。此时的我们虽然不用像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一样徒步进入墨脱,但进入墨脱的路况一直不太好,尤其是在雨季,塌方、泥石流灾害频繁,七弯八绕的公路让我们提心吊胆。
(几天前刚发生过泥石流的路段)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的一个小拐弯)
(俯瞰雅鲁藏布江边的低山常绿阔叶林,海拔约700 m)
(墨脱的雨林, 海拔约700 m)
(满眼绿色,和阿里的遍地黄土形成强烈对比)
(未完待续)
感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供图:郭峻峰、蒋珂、王聿凡
作者:郭峻峰、蒋珂、李家堂
来源: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