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好孩子的养成与棍棒教育有着必然联系。

明明是自己捧在手心里的宝,为什么家长们却总能下得了手呢?

“打是亲,骂是爱。”很多家长发现,“打”就像一味特效药,无论孩子是不好好学习,还是撒泼打滚不听话,一掌下去,立刻消停。

你可能觉得你成功了,孩子听话了。

其实不然。

你只看到了孩子听话的短期效果,却忽略了这一打对孩子造成了怎样深重的心理创伤?

有些孩子甚至做出了令人痛心的行为↓↓↓

无论是攻击自己,还是攻击他人,棍棒没有打出爱,反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于是,在跟别人交流沟通中,他会欺软怕硬,会用“拳头说话”,甚至长大后,会把这些暴力继续加诸在自己孩子身上,循环反复。

这些来自父母的伤害,将成为烙印在孩子骨子里的隐秘和痛,也将养成他不可磨灭的性格特质。

不骂不打,就无法教育出好孩子吗?

家长要在遵循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制定有效的“惩罚规则”,用“犯错—沟通—改正”代替简单粗暴的“犯错—打”模式,让孩子积极认识和改正错误,还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控力。

对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家长更要以平等的身份去沟通,帮助他们寻找犯错的原因和正确的解决办法。

请记住:

保持“温和而坚定”,

才是为人父母最好的模样;

用理性代替粗暴,

才是教育最好的方式!

来源: 有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