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耳鹎1别名栗耳短脚鹎(hypsipetes amaurotis)。体型较小的褐色亚种nagamachii为留鸟,见于台湾南部及兰屿岛。体较大而多灰色的指名亚种及亚种hensoni为偶见过境鸟,见于中国东北;结群越冬于江苏、浙江及台湾的丘陵及低地。
简介栗耳鹎别名栗耳短脚鹎(hypsipetes amaurotis)。额、头顶、枕和后颈灰褐色。1头顶栗黑至黑色;上体大都栗色;两翅及尾羽褐色。颏、喉灰白色;胸部两侧具栗色宽带;腹部灰色或灰白色。繁殖期大量捕食昆虫,对林业防治虫害有利。2
形态特征上体肩、背和腰褐色,羽缘淡灰色;尾上覆羽,尾羽褐色;两翅覆羽和飞羽灰褐色;眼先灰黑;耳羽栗色,其后缘向喉部延伸逐渐交细。颏、喉浅灰白色,缀以褐色羽干纹;胸、上腹部灰褐色,端缘具灰白点斑;下腹部中央白色;腹部两侧和胁浅茶褐色;尾下覆羽灰褐具宽阔缘;翅下覆羽浅肉黄色。虹膜浅褐色;嘴黑色;脚暗褐色。1
习性旅鸟。偶尔见于乡村附近灌木丛,竹林和果园。食物以昆虫为主,冬季也吃大量植物果实,杂草种等。营巢于树枝间,每窝产卵4~5枚。该鸟在本省数量不多。1
分布栗耳短脚鹎分布于日本、中国台湾及菲律宾。在本省有一个亚种,即日本亚种 Hypsipetes amaurotis henson stejneger见于舟山、宁波。标本采自宁波。国内还分布于河北、上海。经济意义捕食有害昆虫,益鸟。1
排便传播植物种子栗耳鹎的排便虽然只是生理上的小小需求,却可能因此而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扩展植群领域。3
物种特征身长28cm,冠羽略尖,耳覆羽及颈侧栗色;顶冠及颈背灰,两翼和尾褐灰;喉及胸部灰色带浅色纵纹;腹部偏白,两胁有灰色点斑,臀具黑白色横斑。台湾亚种nagamichii下体褐色较重,胸深棕色。 虹膜-褐色;嘴-深灰;脚-偏黑。中国台湾地区称其为棕耳鹎,其名称来自耳覆羽及颈侧的颜色。
叫 声:甚喧闹的peet, peet, pii yieyo声。
生活习性: 栖于森林、落叶林地、农耕地及林园。
附图由吴运广提供,摄于中国辽宁鞍山玉佛山风景区。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
来源: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