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鳅鱼(即中华刺鳅)又称钢鳅、刀鳅、石锥,是一种淡水鱼,分布于我国南方及淮河、京杭运河南四湖等流域,体型细而长,背上有倒刺,嘴巴又尖又细。

相比于大刺鳅(Mastacemlelue armatus)而言, 中华刺鳅个体较小,但其肌肉的营养成分在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组成、鲜味氨基酸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方面优于大刺鳅,具有更佳的食用口感和更高的营养价值, 不少地区已经作为小型经济鱼类进行开发利用。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为活动和江河环境污染,特别是农作物秸秆向水体中抛置,导致水体污染严重,中华刺鳅野生资受到严重破坏. 目前,中华刺鳅资源量不断下降2。

外形特征刀鳅鱼,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消化系统特征

典型的无鳔管、有胃鱼类, 消化道较短, 约为体长的45%, 整体呈“Z”字形。食道很短, 后与胃相联, 胃呈“V”型, 胃分为贲门部、胃底部和幽门部, 贲门胃自食道末端到胃的底部都具有丰富的腺组织分布, 其长度也是胃部最长的, 约占中华刺鳅消化管长度的23%。胃底部的肌肉发达较厚, 但仅贲门部有丰富的腺组织。消化道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显著。胃前, 消化道肌肉层内环肌与外纵肌厚度之比自前向后逐渐增大, 杯状细胞数量自前向后逐渐减少; 胃后, 肠道肌肉层内环肌与外纵肌厚度之比则逐渐减小, 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消化腺分为肝脏和胰腺, 肝脏与胰脏为独立的两个器官, 胰脏分散分布于胃与肠道周围的系膜内, 肉眼可见。未发现类似鲤科鱼类弥撒于肝脏或脾脏内的胰腺结构。1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我国各平原省区, 南起广西, 北至河北, 东至台湾1。

栖息环境淡水鱼,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分布于淮河以南的各水系。在南方分布很广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适水温为24 - 28℃,喜好弱酸性的软水,是属夜行性的,故白天均潜伏砂中,只留鼻与口在外,或隐藏于暗处,静待夜晚的来临,始出来活动觅食。

生活习性棘鳅,原产于印度以东的东南亚之广大区域,台湾亦产,分布于台北桃园一带。本鱼的体形极长,颇似鳗鱼,又因眼前下方有小棘,背鳍前部亦有许多分离的小棘,故英文名之为“棘鳗”。咖啡色的身体上,有3 - 10个不规则的圆形黑斑,口小吻长,且可自由扭转,用此口吻在砂中挖采食物。

食性中华刺鳅以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为主要食对象,从虾进入中华刺鳅消化道的情况看, 都是虾的头部在先而尾部总是在后。这说明中华刺鳅在摄食时都是从虾的头部进行正面袭击的。性凶猛,,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1。

繁殖方式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贺会强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来源: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