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热病过程中发于肌表的斑和疹两种证候。见《伤寒九十论·发斑证》。斑和疹虽系两证,然亦有斑疹齐见者。斑疹发出后,以神清者为佳。

概念热病过程中发于肌表的斑和疹两种证候。

中医解读斑疹是温热疫病的一部分症状,不是一种病名,它可以在很多病种中出现,如春温、风温、暑温、冬温、瘟疫等。斑: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有红、紫、青、黑等色,消失后不脱皮,恶化时能糜烂。疹:琐碎小粒,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触手,有红、紫、青、黑等色,消失后脱皮,不致糜烂。斑和疹均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常伴随出现,故医籍每举斑以赅疹,故统称斑疹。斑疹透发,标志邪气外露,若斑疹稠密,色紫黑,又示热毒深重。故宜见不宜多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

中医应用病因温病学斑疹总的病机均系热邪深入营血,具体而言,斑多由温热病邪炽于阳明,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而致,故有“肌衄”之谓,乃气血两燔之征象;疹的形成多由风热伏肺,内窜营分,郁于血络,外显于肌表而成,故《温热论》明言:“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温病条辨》进一步阐明病机,曰“斑乃纯赤,或大片,为肌肉之病,……疹系红点高起,麻、瘄、痧皆一类,系血络中病”。

1、斑:斑的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失治:温热之邪,未能及时运用汗、清、下等方法治疗,使邪气壅滞不去,伤及营血。

(2)误治:误用辛温发汗,或下之过早,阴伤血燥而成。

以上两种原因,正如陈长卿所说:“伤寒发斑有三:一曰下之太早,二曰下之太迟,三曰已是热证而投热药,皆令人发斑。”陈氏虽指伤寒,但实际也包括温病,俞根初也曾说:“凡伤寒(指广义伤寒)当汗不汗,当下不下,热毒蕴于胃中,血热气盛,从肌透肤而外溃,乃发斑。”

(3)伏热外燔:伏邪郁热,蕴郁炽盛,伤及营血而成。俞根初说:“温毒热病发斑者,由于血热毒盛而发。”邵新福也说过:“殆伤寒瘟疫诸症,先于宣解,邪蕴于胃腑,而走人营中,每有是患耳。”

2、疹:疹的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风热袭肺折入营分,伤及血络,邵仙根说:“疹因肺受风温而出。”

(2)风热误用辛温发汗,使阴伤血燥而成。

形态斑: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消失后不脱皮。

疹:琐碎小粒,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触手,消失后脱皮,不致腐烂。

叶天士曾说:“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

斑,根据其颜色和出现的情况,分为以下几种:红斑:经血热则色红,热毒重则色深红;热毒尤重则色娇红,艳如胭脂。紫斑:络血热则色紫。黑斑:络血热而毒瘀则色黑。蓝斑:毒瘀甚则色青如蓝。伏斑:斑伏于肌肉之内,云头隐隐,肌肤不明显者。内斑:斑发于肠胃咽膈之间,肌肤不得而见者。

疹之种类亦很多,如丹、痧等,皆属疹类,色红而片连者为丹,色红形如粟米肿而作痒者为痧。

鉴别要点温病学的“斑疹”与现代皮肤病学的“斑疹”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在温病学中,斑疹是发于肌表的红色皮疹,因形态的不同又分为斑和疹两种。斑的形态点大或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而疹的形态点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表面,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在现代皮肤病学中,斑疹是一种原发性皮肤损害,为皮肤黏膜局限性的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既不隆起,也不凹陷。斑疹又可分为红斑、出血斑及色素沉着或减退(脱失)斑等。红斑可继续分为炎症性红斑和非炎症性红斑,前者局部可有皮温略升高,有时肿胀高起,压之变白;后者局部皮温不变,压之褪色。出血斑大于2mm时称淤斑。出血斑与色素沉着或减退(脱失)斑压之均不褪色。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的表浅隆起性皮损。丘疹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成为隆起性的扁平皮损则称为斑块。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为斑丘疹。此外,还有一种称为斑片的皮损,有学者将其用于描述超过2mm的斑疹,或将其定义为较薄而较大的斑块。

辨证斑疹总的来说,是斑重而疹轻。斑深,多自胃中发出,属营血分病变;疹浅,多自肺中发出,属营气分病变。叶天士曾说:“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章虚谷也说:“热闭营中故易成斑疹,斑疹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对病情的判断,还要结合颜色形态和证候来辨别。

1、色泽方面:色和泽是说的两个问题,色是说的颜色浅深,它能表示热毒的轻重,一般的说,红轻紫重,黑更重,青蓝最重,所以方书有“色红者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的说法,何廉臣也曾说:“红斑九生一死,紫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若杂蓝斑黑烂者必死。”泽是说润泽的程度,它能表示津液存亡的情况,凡光滑润泽者,为津液尚存,气血尚能通畅,干滞晦暗者,为津液已枯,气血不能通畅,病情严重。色和泽两方面,尤其泽的方面,对诊断上的意义更为重要。红色:红活荣润,分布均匀者为顺,晦暗干燥者为逆。紫色:鲜明朗润者,虽属热毒炽盛,而气血尚能托邪外达,晦暗不齐者,为毒火内郁,气血不能外达。黑色:黑色为热毒亢极,营血郁滞之象,若黑而光亮润泽者,营阴未败,若晦暗干枯者,气阴皆伤多凶。蓝色:蓝色即青色,其辨证与黑色同,惟较黑色更重,多属气血败坏,火毒郁滞不透之证。

2、形态方面:斑疹出后,其形宜松浮洒于皮面,肌肉松弛,津津有汗者,是邪热外透之象,若根脚牢固,深结于里,肌肉紧敛,无汗者,是邪郁不达之象,所以余师愚曾说:“予断生死,则又不在斑之大、小、紫、黑,总以其形之松浮紧束为凭耳,如斑一出,松活浮于皮面,红如朱点纸,黑如墨涂肤,此毒之松活外现者,虽紫黑成片可生,一出虽小如粟,紧束有根,如履底透针,如矢贯的,此毒之有根锢结者,纵不紫黑亦死。

12345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沈洋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来源: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