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维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千金翼方》。位于颞部耳壳背侧根部,前与耳屏间切迹相平,将耳廓前压,在耳廓根部瘈脉穴稍下方;与听会穴相平处取穴,左右计2穴。。布有耳大神经和面神经的耳后支及耳后动、静脉。主治耳聋,耳鸣,耳流脓,小儿惊痫等。针0.1~0.2寸。灸1~3壮;或温灸3~5分钟。
定位位于颞部耳壳背侧根部,前与耳屏间切迹相平,将耳廓前压,在耳廓根部瘈脉穴稍下方;与听会穴相平处取穴,左右计2穴。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布有耳大神经和面神经的耳后支及耳后动、静脉。
主治耳聋,耳鸣,耳流脓,小儿惊痫等。
操作针0.1~0.2寸。灸1~3壮;或温灸3~5分钟。
临床运用现在常用于治疗美尼尔综合征,中耳炎等
附注①经穴别名,即足少阳胆经悬钟穴。见于《脉经》。
②耳穴名,分布耳甲腔后隆起。位于肾胞至百灵2穴连线中间处。主治耳鸣、耳聋、面肌痉挛、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是耳穴诊断耳鸣、耳聋、面肌痉挛和半身不遂的参考穴。
③足针穴位名,位于天顶穴与踇趾横纹连线中点外侧0.1寸处,主治头痛、偏头痛、关节痛、下肢瘫痪、痛风、类风湿、失眠等。针法直刺0.2-0.4寸,艾炷灸3-5壮。温和灸5-10分钟。
相关论述《千金翼方》:“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筋上是。”
《卫生宝鉴》:“小儿惊痫,先惊怖啼叫,乃发也,后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及耳后青丝脉。炷如小麦大。”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阳维,奇穴。耳翼后发际边,引耳向前,弦筋上是穴,与听会穴平。灸五壮。主治耳聋、耳鸣。”
12345678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晓 - 副主任医师 -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来源: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