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1穴,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位于耳廓之后下方,即耳垂后皮肤皱襞的中点处取之。浅层布有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的属支;深层有颈外动脉的分支耳后动脉、面神经等。主治结膜炎,视网膜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近视,角膜溃疡,青光眼等。以45°角斜刺1-1.5寸,达下颌骨髁状突外侧面。
定位位于耳廓之后下方,即耳垂后皮肤皱襞的中点处取之。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浅层布有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的属支。深层有颈外动脉的分支耳后动脉、面神经等。
主治结膜炎,视网膜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近视,角膜溃疡,青光眼。
配伍新明1、新明2、风池、球后治中心性视网膜病变;主穴:新明1、上睛明、丝竹空、球后,配穴:翳明、新明2、风池、攒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操作以45°角斜刺1-1.5寸,达下颌骨髁状突外侧面,局部酸胀感,有时可达眼球,留针20分钟。
附注本穴位于三焦经翳风穴前上方0.5寸处
耳穴名,分布于耳垂背面。位于耳明穴与耳垂下缘连线的中间处。主治近视、暴盲、耳鸣、耳聋、面瘫、下肢软弱。为诊断耳鸣、耳聋、近视等症的参考穴。
相关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371医院介绍:“新明1,位于耳垂后皮肤皱襞之中点,相当于翳风穴前上5分处。进针方法和手法:针体与皮肤成45度角。快速进针,针尖达耳屏间切迹后,将耳垂向前外方牵引,此时,针尖与身体纵轴成45度角缓慢向前上方推进,刺达下颌骨髁状突耳侧面,深度1~1.5寸时,即出现针感。如无针感可稍改变针刺方向,耐心寻找酸、麻、胀、重的满意针感,找到针感即可行针。应用手法:(1)捻转结合小提插:用拇、食、中指旋转式捻转,如针感达不到眼球或不向眼区传导,可改用搓转法。(2)搓转法:即食、中二指继续捻转,同时拇指向前搓针,捻转幅度1~2度转,每分钟80次,强刺100次。(3)搓针:当旋转或捻转时出现针感很强而不向眼区传导时,可用搓针,把针感向眼区诱导。即食、中指固定针柄而反用拇指向前推搓。疗程:通常对慢性病每日针1次,针10天后,休息3~5天,再继续治疗。否则,集体对针刺的反映性将会降低。适应证:急性和陈旧性视网膜炎、急性视神经炎、角膜溃疡、角膜炎、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结膜炎等。”
12345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晓 - 副主任医师 -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来源: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