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药材性状
山柰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块状根茎,单生或数枚连接,色淡绿色或绿白,具芳香气,味稍辣,根粗壮;无地上茎;叶 2~4 枚,几乎无柄,平卧于地面上,圆形或阔卵形,质薄,绿色,有时叶缘及尖端有紫色,无毛或下面被稀疏长柔毛,干时在上面可见红色小点;叶脉 10~12 条。穗状花序自叶鞘中生出,具花 4~12朵,芳香,花期短;苞片披针形,绿色,花萼与苞片等长;花冠管细长;花冠裂片狭披针形,白色,长1.2~1.5cm,唇瓣阔大,径约 2.5cm,中部深裂,2 裂瓣顶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红色,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无花丝,倒卵形,白色,长约1.2cm,顶部与方形冠筒连生。子房下位,3 室,花柱细长;果实为蒴果。2
习性山柰喜温暖、湿润、向阳的气候环境,怕干旱,不耐寒,生长于热带、南亚热带平原或低山丘陵。4~7 月为抽芽展叶期,8 月以后为根茎生长期,12 月叶枯黄,根茎老熟;花期7~9 月。栽培时需选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的砂质土种植。2
性味和功用辛,温。归脾、胃经。温中化湿,行气止痛。用于胸腹冷痛,寒湿吐泻,骨鲠喉,牙痛,跌打肿痛等。常用量5—10克。
山柰栽培技术山柰是一种易种易管,产量较高的中药材。2
整地选向阳、排灌方便的夹沙土。施足堆肥,深耕细耙后,将地块土壤整细整平,做成 1.2m 宽的垄,两边开排水沟即可。2
栽种山柰是用根茎繁殖的。收获时选用当年生、健壮、无病虫害及未受冻害的根茎,沙藏越冬做种苗。于第二 年 3 月 下 旬 至 4 月 上 旬 ,按20cm×20cm 的株行距挖穴,每穴栽3 株种苗,呈“品”字形排列。根茎靠穴边斜插放,芽眼向外,不要倒放或平放。覆土使穴面高于垄面,以利于排水。每亩用种苗根茎 200~250kg。2
田间管理一般栽后 1 个月幼苗开始出土,植株未封行时,应及时中耕除草,集合中耕培土。追肥要分 3 次进行:第 1、第 2 次分别在 5 月中旬和7 月中旬,第 3 次在 8 月中旬进行,肥料以堆肥或圈肥为主。高温少雨的旱季应及时灌水,保证正常的出苗和生长;雨季则要注意排水防涝,否则积水会引起叶片发黄和烂根。2
采收与加工当年 12 月至翌年 3 月,地上叶片枯萎时挖起根茎(幼嫩的根茎留作种苗用),除去叶片及须根,洗净泥土,横切成约 3~5mm 厚的薄片,用硫磺熏蒸 1 天以后,摊在竹席上晾晒至足干。切忌火焙,否则气味散失,色变灰黑。鲜根茎折干率在 20%左右(即 5kg 鲜品折 1kg 干品)。2
储藏养护山柰一般贮存于阴凉干燥处,温 度 28℃以 下 , 相 对 湿 度 70%~75%。安全水份在 85%~13%。本品易虫蛀,受潮生霉,贮存过久变色、散味。储藏期间,保持环境干燥、凉爽,定期检查,发现吸潮或轻度生霉、虫蛀,及时晾晒通风,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2
山柰的生物活性山柰挥发油及部分单体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抗癌防癌、杀线虫等一系列生理活性。动物毒性试验研究表明,急性毒性试验经口服用 5g /Kg的山柰乙醇提取物,对照组及试验组均无死亡率也无明显的体质、器官畸变,亚急性毒性试验显示每天以 25, 50 或 100 mg/kg的剂量经口服用,连续饲喂 28 天,对照组及试验组均无明显的体质、器官畸变。由此可见,山柰是一种安全、低毒的天然产物,其单体化合物及挥发油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如果立足国内丰富的山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1
抗肿瘤活性刘彦芳等人研究山柰挥发油对人胃癌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增殖和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柰挥发油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各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裸鼠原位肿瘤明显缩小(P 1。因此,紫外光谱法可作为鉴别山柰与苦山柰的主要方法之一。4
来源: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