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好像泥淖,一旦陷入就很难脱身。不过研究发现,经济援助和心理干预,都可以帮助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图源:medium
作者|罗宾
当代青年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嫁给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但如果不幸陷入贫困,那……吃土还是轻的,变成咸鱼翻不了身,就彻底悲剧了。
但事情就是这么残酷。最近,《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披露,贫穷就像陷阱,它会让人陷入恶性循环:越穷就越容易抑郁,越抑郁就可能越穷,最后如坠泥潭。
好在文章也同时指出,这种陷阱并非无解:借助经济援助,或者心理干预,都可以有效打破这种局面。
贫困如陷阱,越穷越难逃脱。|来自网络
难以挣脱的心理贫困陷阱
贫穷带来的的心理问题是很明显的。这篇综述文章,结合多项研究,全面探讨了贫困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
其中一项研究显示,在同一地域内,收入最低的群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的可能性是收入最高群体的1.5到3倍。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收入,加剧贫穷,让人陷入可怕的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贫困陷阱。
老话说人穷志短。经济困顿会让人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无论是种地歉收,还是工作失业,穷困的威胁都会让人心态崩溃。兜里没钱,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自然不免心力交瘁。比如说住,贫困者的住所往往有更多污染,缺乏空调和暖气,有时连睡个安稳觉都是奢望。而“屋漏偏逢连阴雨”,一件事情过于牵制注意力,其他糟心事也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般倒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心理问题也会让人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一方面,抑郁和焦虑会占据人的注意力,让人在工作中难以集中精力,影响工作表现,进而直接影响收入。另一方面,它还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信念,让人变得“鼠目寸光”,在投资和消费方面难以做出理性决策,对于青年人来说,可能会怯于投资自我教育,从而压缩成长空间,被贫穷限制想象力的同时,对未来失去期望。
贫穷让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更为不幸的是,贫困引发的心理问题还可能在代际之间传递。如果一个人在母亲孕期或童年时期经历过苦日子,患营养不良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从而可能出现认知发育受损,在成年后也更易陷入和祖辈相同的困境。
但这种困境就无解了吗?也不是,还是有办法的。发钱,或者让人开心,都有助于脱困。
财政援助:发钱让人更开心
想要打破抑郁和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可以从缓解贫困开始。没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钱。但是发钱有用吗?有人认为,直接发钱会助长“懒惰”,让贫困之人习惯不劳而获。但这很可能是偏见,而且发钱确实有积极的一面。
一些研究发现,财政援助能够在心理层面帮助到低收入人群,让他们生活得更快乐,并且这种积极影响长期存在。
2019年的一项设在印度尼西亚的研究就发现,在自杀率原本相近的两个地区,率先收到现金补助的地区内,自杀率下降了18%。而如果经历了干旱和作物减产,现金补助的效果就更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天有不测风云,但如果及时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经济打击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就会小很多。
并且,即便在发达国家,情况也是如此。2012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的低收入人群中开展的实验发现,如果人们每年接受一定数额的免费医疗保险,他们患抑郁症的概率在数月内就会降低约四分之一。与此相印证的是,在像瑞典这样有着丰富的社会保险的国家,经济冲击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就微乎其微。
此外,研究还发现,虽然在同一区域内,富人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较小,但整体来看,富裕国家人口的心理疾病总体发生率并不比经济水平一般的国家更低。这说明,心理贫困陷阱是比出来的,让人陷入抑郁和焦虑的并不是绝对的低收入,而是相对贫困。
在未来,科学家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贫困导致心理问题的细节,以制定最佳的政策组合,来帮助人们走出困境。比如,在这个因果链条中,如果是收入不稳定起主要作用,那么提供健康和失业保险可能至关重要;而如果早年生活条件较差是主要因素,那么给幼儿父母提供现金支持可能最为有效。
到底是收入不稳定,还是童年贫困导致了心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心理干预:心情好了更容易致富
脱困也可以从心理方面着手。既然心理问题会导致贫困,那心情好了,会不会更有钱呢?还真的可以。
研究发现,单纯的心理干预,就能帮助人们减轻贫困。科学家们汇总了发展中国家的多项研究,发现,如果帮助人们治疗精神疾病,就可能对他们的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个人劳动能力和收入都会增加,脱贫的希望得以提升。
2017年,非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印度果阿地区的495名患抑郁症的成人提供了简短的心理治疗,让人们从事自己喜欢的园艺、音乐等活动,以缓解负面情绪。结果发现,与接受传统医疗照护的人相比,3个月后他们的病情获得缓解的可能性提高到60%以上——传统医疗照护仅能提高39%——并且平均每月可多工作2.3天。
而对患抑郁症的孕妇而言,心理干预的裨益还可能延续至下一代。2017年在巴基斯坦,903名抑郁症孕妇获得了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和接受免疫、母乳喂养方面的医疗照护的孕妇相比,她们的抑郁症患病率在七年后降低了17%。不仅如此,这些妈妈们在家庭内部还掌握了更多财政权,并且把孩子送到了更好的学校。
心理干预,可以让人对未来更充满希望。|《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就目前而言,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关注,但一直以来,人们都很少会将低收入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优先考虑。在很多欠发达地区,心理医疗资源极度匮乏。
不过仍然有一些有效的策略,可以满足部分需求。例如在津巴布韦,1400万人口中仅有13位精神医生,但在全国范围内,有约700位接受过培训的社区奶奶也在发挥余热。她们为患者提供支持性的谈话,为其脱困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坚定信念,走出心理贫困泥潭
如今的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一定会更快乐。事实上,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技术变革与全球化,宏观层面的发展并不必然会提升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背后的贫富差距,城市生存压力,产业转型导致的失业,都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的持续诱因。
此外,世界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黑天鹅”随时起飞。过去的一年,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无数人收入骤减甚至失业,贫困人群更是首当其冲。气候变暖也在向人们发出挑战,降雨变化造成农业欠收,气象灾害导致财产损失,这些都会恶化心理状况,极端高温更可能直接加剧心理疾病。
正因为个人经济状况和心理健康之间会相互影响,因此需要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让低收入人群走出心理贫困陷阱,迈进收入持续增长、心理健康向好的状态。
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即便没有太多的心理支持,眼下的生活也并不宽裕,但也不妨时不时取悦一下自己,无论是吃一顿简单美味的饭菜,还是听一会儿喜欢的音乐,都可能鼓舞我们,元气满满地迎接新一天。
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相信每一个暂处困顿的人,都能顺利走出泥潭。
编辑 | 陈天真责编 | 高佩雯
参考链接:[1]Ridley, M. W., Rao, G., Schilbach, F., & Patel, V. H. (2020). Pover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ausal Evidence and Mechanisms. Science, 370(6522). DOI: 10.1126/science.aay0214[2]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2/video-low-cost-interventions-could-help-combat-psychological-poverty-trap
文章由“十点科学”(ID:Science_10)公众号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十点科学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